- 刘春国;郭东春;刘大飞;曹伟伟;王靖飞;韦欣捷;曲连东;
2015年11月14日至12月14日,黑龙江省某县多个村从外县购入的牛发生不明原因的急性死亡。发病牛主要表现呼吸道症状,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为几小时到数天不等,病死牛剖检可见严重肺炎病变。为揭示疫病暴发的主要病因,提供防控建议,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对该次疫情开展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此次疫情波及6个村,发病牛多为1岁左右;时值气候寒冷;疫情发生前1周左右,有牛调运史。实验室诊断结果显示,采集的样本中均含有未分类的曼氏杆菌,其对氨苄西林和环丙沙星耐药,而对头孢曲松敏感。最终确认本次疫情是由牛群调运、寒冷气候和年龄等风险因素相互作用,诱发曼氏杆菌的内源性感染所致。
2017年02期 v.34;No.285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淼洁;李靖宁;左兴文;张和平;杨林;王晓亮;
2016年5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某养殖户饲养的羊只发生炭疽疫情。通过现场调查、入户访谈、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对该起羊炭疽疫情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此次疫情共有4只羊发病死亡,均来源于同一养殖户。调查认为,该疫情可能由附近其他养殖户在山坡私埋病死羊引起,发病羊只采食被炭疽杆菌污染的牧草或直接接触私埋病死羊而感染,未追溯到私埋羊只的来源。单因素分析显示,在私埋点附近放牧羊只的发病风险是未在该区域放牧羊只的1.14倍(P=0.01),统计学意义显著。
2017年02期 v.34;No.285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钊;崔宝强;强慧勤;
本文对一起注射伪狂犬病疫苗引起羊死亡的事件进行了调查以及实验室检测和分析,发现羊使用伪狂犬活疫苗免疫后,因个体因素差异,会出现死亡等不良反应。建议在羊伪狂犬病疫苗免疫时,先进行小范围试用,再大面积使用,以确保家畜生产安全。
2017年02期 v.34;No.285 9-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5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黄烨祯;
2015年8月18日,江西省发生一起疑似小反刍兽疫疫情。为了解此次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分析疫点向外传播疫病的风险,紧急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首先建立病例定义,采集样本进行检测;然后采用座谈、实地调查和问卷等方式进行调查。经实验室检测,此次暴发确诊为小反刍兽疫疫情,袭击率为100%(148/148),病死率为85%(126/148)。调查认为,本次疫情主要来源于病羊的购买、混群与跨省运输,人员和车辆的流动引起了一定的疫情扩散。按照《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要求,对养殖场进行了处置,并对全县养羊场户进行了疫情排查,未发现其它疫点。调查结果提示,应规范产地检疫,严格活畜调运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调运,连续监测当地养羊场。
2017年02期 v.34;No.285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9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中华;刘华雷;张海明;严乾临;
小反刍兽疫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法定报告动物疫病,也是全球计划根除的动物疫病,我国拟在2016—2020年间根除该疫病。通过对危害的识别、风险框架的确定、路径风险的分层分析,对某县退出小反刍兽疫免疫开展了定性风险评估。初步确定该县取消小反刍兽疫强制免疫后,2017年再次发生小反刍兽疫的风险为中级。在风险管理上,提出了该县应继续加强小反刍兽疫免疫、强化检疫监管、加强宣传、提高养殖户生物安全管理水平、改善疫病扑杀补偿机制、激励基层兽医工作者和养殖户参与疫病防控的积极性等建议。
2017年02期 v.34;No.285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闫昊;张睿;沈朝建;林汉亮;张继红;
[目的 ]了解新疆乌苏市羊棘球蚴病真实流行率。[方法 ]首先用两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对采自乌苏市屠宰场的172份羊血清同时进行抗体检测,汇总交叉结果,通过建立贝叶斯模型,确定先验分布,完成Gibbs抽样及相关参数计算,评价两种试剂盒(A和B)对羊棘球蚴病的诊断价值,选择诊断价值较高的试剂盒,对乌苏市羊棘球蚴病个体真实流行率进行测量。其次,采用横断面研究,采取两阶段抽样策略。第一阶段为乡镇抽样,采用随机抽样,预定流行率为85%,CI为90%,可接受误差为15%;第二阶段为个体抽样,采用按养殖大小成比例抽样(PPS),预期流行率为30%,CI为90%,可接受误差为5%。采集的1 787份血清,利用诊断价值取高的试剂盒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真实流行率。[结果 ]通过贝叶斯模型分析,试剂盒A和B的敏感性分别为91.8%、76.6%,特异性分别为95.4%、80.7%,试剂盒A的诊断价值较高。乌苏市羊棘球蚴病个体表观流行率(AP)为48.6%,统计分析得出个体真实流行率(TP)为50.5%,95%置信区间(CI)为48.2%~52.8%。[结论 ]贝叶斯估计是抽样信息对先验分布做出调整的结果,其更接近参数的真实情况。本研究结果既可以作为先验信息,也可以作为其他血清学检查方法的评价和现场应用提供参考信息。本研究首次通过两阶段抽样策略对羊棘球蚴病的个体流行率进行了测量,相对以往的监测方法更加科学,更接近研究时段内该地区的真实情况。在今后的羊棘球蚴病流行病学调查、监测和检测工作中可逐步推广ELISA诊断方法。
2017年02期 v.34;No.285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曹伟伟;闫若潜;刘春国;韦欣捷;赵胜杰;赵雪丽;
2015年9月27日,河南省郑州市某鸡场饲养的育成期蛋鸡发生未知原因的突然大量死亡。为查明病因,控制疫情,开展了此次调查。通过询问饲养管理人员、查看现场、剖检及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分析等方法,对该次暴发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及镜检结果,同时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该起疫情为鸡球虫感染。通过氟苯尼考拌料,对圈舍消毒,清理粪便,疫情迅速得到控制。分析发现,有球虫病发病史、引进鸡只不检疫、驱虫措施不科学、粪便清理不及时是导致鸡球虫感染的主要风险因素。建议引进鸡时加强检疫,定期对鸡群进行驱虫,加强粪便清理及无害化处理,从而降低鸡球虫病的发生。
2017年02期 v.34;No.285 27-2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乐;郝翠兰;岳城;
为了解鱼类寄生虫的感染情况,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以乌鲁木齐市市场销售鱼类为研究对象,共收集鱼类7种,计435尾,获得寄生虫标本若干。按照鱼类寄生虫常规检查及鉴定方法进行鉴定,结果共发现鱼类寄生虫24种。其中,复口吸虫和单殖吸虫在6种鱼类中均有感染,属于易感虫体;而复口吸虫感染率及感染强度最高,为优势种。
2017年02期 v.34;No.285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樊生平;齐守军;李连平;韩小军;曹春红;
[目的]探索成年绵羊经布鲁氏菌病疫苗S2株免疫后血清抗体的消长规律。[方法 ]采用"灌服100亿菌""灌服200亿菌"和"肌注50亿菌"三种不同免疫方法,对试验羊进行布鲁氏菌病S2株疫苗的免疫接种。在接种前和接种后不同时间点分别采集试验羊血清样品,用虎红凝集试验(RB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肌注组抗体上升较快,于免疫后10天达到峰值,然后快速下降,90天后下降速度减缓,但在180天时RBT和SAT阳性率仍分别为63.2%和84.2%,SAT平均凝集效价为1:178.9。2个口服组均在免疫20天后抗体达到最高,以后下降,分别于90天和120天降到最低,然后有所回升并维持在低水平波动;至180天时,口服组的RBT阳性率均下降为0,SAT阳性率分别下降为40.9%和23.1%,SAT平均凝集效价分别降至1:40.9和1:18.2。[结论 ]对采用布鲁氏菌病S2株活疫苗口服免疫6个月以后的羊群,可用虎红凝集试验进行布鲁氏菌病检疫的初筛。
2017年02期 v.34;No.285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张玲玲;战翔;彭喆;时建立;吴晓燕;徐胜男;郑书轩;徐绍建;黄保华;李俊;
为进一步建立克伦特罗(CL)残留检测方法,给制备CL残留检测试剂盒打下基础,进行了CL单克隆抗体(McAb)的制备研究。以重氮反应,将CL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鸡卵清白蛋白(OVA)偶联,分别制备免疫原和检测原,并通过杂交瘤技术,获得了5株能稳定分泌特异结合CL小分子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1E9A9、2A9C1、3F2E9、6G2E9、6E10D9)。这5株细胞株经过体外传代培养和冻存复苏后均能稳定分泌抗体。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的这5株细胞上清液抗体效价分别为1:1.28×10~5、1:5.12×10~5、1:1.28×10~5、1:5.12×10~5、1:2.56×10~5;选用3F2E9、6E10D9细胞株,制备CL单克隆抗体腹水并纯化,其纯化后的腹水抗体效价分别为1:1.28×10~5、1:2.56×10~5,BCA(2,2-联喹啉-4,4-二甲酸二钠)方法检测的浓度分别为1.60 mg/mL、1.54 mg/mL;最终通过斑点ELISA(Dot-ELISA)方法测定CL抗原与这2株抗体有较强的结合力。在上述方法的制备及验证下,成功获得了特异性较高的CL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制CL残留检测试剂盒奠定了基础。
2017年02期 v.34;No.285 91-95+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贵升;尹斐斐;田夫林;王金宝;
依据Gen Bank中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不动杆菌的部分已知序列,选取大肠杆菌的uid A基因、肺炎克雷伯氏菌的khe基因和不动杆菌的sec E基因,利用Primer Premier 5设计引物,选出扩增序列的3对引物及相应的Taqman探针,uidA、khe、secE探针5'端分别标记FAM、HEX、CY5荧光发射基因,3'端标记BHQ1淬灭荧光基因。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一种同时检测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不动杆菌的诊断方法。特异性和敏感性试验显示,该方法能特异地检测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不动杆菌,其最低检测限分别为2×10~(-1) CFU/μL、9.2×10~(-1) CFU/μL和4.3×10~(-1) CFU/μL。整个检测扩增在2小时内完成。该结果表明本试验所建立的三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灵敏度、重复性及特异性均较好,可用于同时快速检测三种病原菌。
2017年02期 v.34;No.285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6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于力;王津津;卢奕良;郑晓聪;贾鹏;何俊强;史秀杰;刘莹;刘荭;
核酸适配体(Aptamer)是一类单链短DNA或RNA片段,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对特定靶分子具有亲和力。本研究采用指数富集配体系统进化技术(SELEX),首次筛选出针对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的核酸适配体A2和A15,经过荧光PCR、凝胶阻滞和病毒中和实验,证明了其对SVCV具有结合力和抑制作用,在该病的检测和防治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
2017年02期 v.34;No.285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6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