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 黑龙江省同江市一起牛炭疽疫情的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郭永丽;张君;张加勇;钟映梅;苏景;王新;孙刚;

    2019年7月21日,黑龙江省同江市某养牛户报告发现牛患病死亡。黑龙江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采用现场调查、入户访谈、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对该起疫情进行了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发现,此次疫情共造成9头牛死亡。综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认定此次疫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推测发生原因是,汛期雨量较大,疫点上游河岸炭疽掩埋地遭雨水冲刷,从而带出炭疽杆菌芽孢,继而污染江心岛牧草,导致该岛放牧牛感染死亡。该起疫情提示,炭疽病例的及时确诊和规范处置可有效防止疫情扩散,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

    2019年11期 v.36;No.318 1-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2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2019年河南省小反刍兽疫专项监测评估

    刘敏;方先珍;付盼盼;闫若潜;

    为有效防范风险,扎实做好河南省小反刍兽疫监测工作,全面掌握小反刍兽疫感染状况和流行趋势,落实国家小反刍兽疫消灭计划,按照《河南省2019年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要求,对全省种羊场和部分商品羊场开展了小反刍兽疫专项监测,分别用竞争ELISA、荧光RT-PCR试验方法,检测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与病毒核酸。结果显示:河南省小反刍兽疫平均免疫抗体合格率为80.58%,其中种畜场(82.48%)高于商品场(79.74%);3种不同企业生产疫苗的免疫合格率均在73%以上,不同地区的免疫抗体合格率在55.47%~100%之间,免疫2次及以上的免疫抗体合格率(86.36%)高于只免疫1次的(76.50%);未检出小反刍兽疫病毒核酸阳性样品。结果表明,河南省小反刍兽疫整体防控效果较好,未发现病毒感染,免疫抗体水平均在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70%)以上,说明近期省内发生小反刍兽疫的风险较低,但部分地区免疫效果较差,存在一定的发生风险。因此,河南省仍需继续做好小反刍兽疫的强制免疫、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科学评估免疫效果和疫情风险,同时加强羊只的引种检疫和流通监管,提高基层兽医工作者和养殖户的防控意识,从而最终达到消灭小反刍兽疫的目标。

    2019年11期 v.36;No.318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2016—2018年湖北省宜昌市羊布鲁氏菌病净化效果监测

    熊同舟;王孝忠;马锐;

    湖北省宜昌市2016年全面启动了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为掌握该市羊布鲁氏菌病净化效果,2016—2018年对宜昌市所有的95 999个羊养殖场(户),共采集1 059 146份血清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检出阳性场群65个,场群阳性率为0.067%,检出阳性样品448份,个体阳性率为0.042%。2016—2018年,宜昌市羊场群阳性率从0.101%下降到0.019%,个体阳性率从0.061%下降到0.011%。结果表明,宜昌市2016年启动的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成效明显,已进入净化维持阶段。相关性分析显示,人间与羊间的布鲁氏菌病发生表现正相关性,说明畜间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今后应按照方案要求,继续推进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尽快建成全国首个市州级布鲁氏菌病净化区。

    2019年11期 v.36;No.318 11-1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2017—2018年广东省H9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序列分析

    吴立炀;王福广;查云峰;叶健;刘劼;许秀琼;孙彦伟;

    为了解广东省H9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变异情况,对2017—2018年从广东省活禽市场获得的13株H9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发现13个毒株均属于h9.4.2.5分支;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均为8个,主要变异表现在218~220 aa处1个位点缺失和313~315 aa处1个位点增加;受体结合位点主要表现为K149N、A150T、V198T、Q234L和Q235M突变,其中234~236 aa位点突变为LMG,与人源受体相同,具有可感染人的分子特征;抗原性相关位点除201 aa位点较为保守外,其余6个位点主要表现为G90E、S145D、D153G、N167G、A168N、T200R位点的突变,此外168 aa由天冬氨酸(D)突变为天冬酰胺(N),并成为主要氨基酸。以上基因突变提示,当前流行毒株的抗原性可能发生了较大变异,现有疫苗株可能对流行毒株不能提供有效的保护,需要研发新的疫苗毒株。

    2019年11期 v.36;No.318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兽医管理

  • 浙江省动物血清库建设与信息化管理

    虞一聪;倪柏锋;董建斐;王雅婷;周蕾;柴娟;谢荣辉;赵灵燕;徐辉;

    动物血清库在动物疫病监测、新发病追踪溯源、流行病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动物血清库自建设运行以来,为动物免疫情况调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样本素材。本文分析了浙江省结合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二维码信息系统、超低温冰箱等而建立的一套动物血清库系统,从硬软件设备、样品录入、样品质量与人员运维管理等层面进行了详阐,以期实现省级动物血清库的系统化与信息化管理,助力今后动物疫病研究工作的有效开展。

    2019年11期 v.36;No.318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19年江苏省兽医系统实验室检测能力比对

    徐小艳;陈昌海;王相子;开妍;邱冬;

    为进一步提高兽医系统实验室检测能力,江苏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实施了2019年度全省兽医系统实验室检测能力比对,共有12个市级、65个县级实验室参加,样品正确率分别为100%、99.17%,实验室正确率分别为100%、92.31%。结果表明:参加比对的实验室均具备正常开展主要动物疫病监测和检测的能力与条件,但有个别县级实验室的个别比对项目检测值出现较大偏差。这提示应进一步重视实验室检测能力比对工作,加强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兽医系统实验室管理和运行水平。

    2019年11期 v.36;No.318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辽宁省建昌县新型布鲁氏菌病免疫技术调研

    董浩;韩焘;赵柏林;于广秋;刘毅;孙永健;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病。近几年,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动物的频繁调运,我国布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疫苗免疫是我国布病一类地区控制该病的主要方法,但由于现有布病疫苗对人有一定的致病性,导致部分地区免疫实施效果不能有效保障。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通过多年实践,创新了一种经阴道途径免疫S2疫苗的新型布病免疫技术。该技术对羊免疫安全性高、抗体阳转率高,抗体持续期长于经口途径免疫。该免疫技术在辽宁省建昌县和葫芦岛市其他地区推广使用后,取得了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并有效降低了人间的布病感染率,是我国其他一类地区可参考的一种布病免疫新技术。

    2019年11期 v.36;No.318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8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上海市崇明区奶牛布鲁氏菌病和结核病区域净化流动性监管

    张献;张维;沈林军;王昭媛;

    2016年,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启动崇明奶牛"两病"(布鲁氏菌病和结核病)区域净化示范区建设。崇明区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对奶牛"两病"区域净化实行了流动性监管,通过丰富基础信息、延长监管链条、拓宽监管范围等措施,有效克服了传统静态监管的难点,实现了对奶牛的全追溯管理。2017—2018年,未出现奶牛调运违规现象,"两病"筛查阳性率继续维持零检出。此模式可为全国其他地区"两病"的区域净化提供参考。

    2019年11期 v.36;No.318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兽药网络经营监管工作探讨

    陈爽;刘建华;张梅;戚融冰;朱阵营;郭盼盼;

    "互联网+兽药"经营模式的兴起与发展,给兽药监管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兽药网络经营监管工作的现状,指出其存在的违法主体隐蔽、网络证据获取困难、违法线索来源单一等监管难题,探索提出以平台管理、部门联动、分步监管相结合的兽药网络监管新模式。提出监管部门应推动审批工作有序开展,规范监管举措与监管流程;经营者落实经营平台管理责任和义务,实行公开及备案制度,规范网页兽药宣传行为。本文为促进兽药网络经营监管提供了信息支持。

    2019年11期 v.36;No.318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7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监督执法

  • 生猪屠宰环节注水注药违法案例的思考

    肖颖;郑云丹;邓勇;印剑;何述辉;

    生猪屠宰环节注水注药等违法行为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经营管理秩序,加大了农业行政执法监管成本和查处难度。本文通过对12起生猪屠宰环节注水案、3起生猪屠宰环节注药案进行剖析,分析了此类违法案件存在隐蔽性强、涉案货值小、涉刑案件多、药物成分难定性的特点,强调了司法衔接中的突出问题,提出应加强司法衔接中打击注水注药的立法设计,建立部门间沟通合作的长效机制,以期为更好优化生猪屠宰监管提供借鉴。

    2019年11期 v.36;No.318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0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一起经营劣兽药案行政执法案卷的点评

    许斌;

    制作行政执法案卷是农业行政执法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内容,是动物卫生行政主体实施法律和行政处罚的记录和凭证,也是衡量行政执法人员执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本文分析了一起经营劣兽药案的查处情况,重点对该案的主体认定、调查取证、法律适用、处罚程序、自由裁量、文书制作等内容进行点评,说明案卷规范制作的要点,以期为提高农业行政执法人员案卷制水平有所裨益。

    2019年11期 v.36;No.318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2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专论综述

  • 动物源性食品中阿托品残留检测研究进展

    王梓乐;张艳芳;郑丕苗;任祯慧;江海洋;

    阿托品(atropine)是兽医临床常用抗胆碱药物,超量及非法使用易造成其在动物源性食品中大量残留,从而影响消费者健康。为减少残留对消费者的危害,探究残留检测方法十分必要。本文从其主要检测方法——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仪器联用法入手,简述了各种方法的研究进展并总结出各自的特性。分光光度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可用于基层阿托品残留检测;高效液相色谱法和仪器联用法准确度与灵敏度高,但这两种方法使用仪器较多,对操作人员要求高,在基层检测中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建立更加快速、操作简单、低成本的免疫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9年11期 v.36;No.318 50-5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七类常见抗菌药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国内流行现状

    韩天飞;刘娜;张青青;赵建梅;李月华;黄秀梅;王琳;王娟;赵格;刘俊辉;王君玮;曲志娜;祁克宗;

    为了解动物源细菌的抗菌耐药情况,加强耐药性的监测与控制,针对常见的七大类抗菌药物,阐述了它们的耐药机制以及耐药基因的国内流行现状。有研究显示:动物源细菌对各类抗菌药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且耐药基因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流行率和检测率较高的耐药基因多数能在质粒、整合子、转座子等移动元件上被检出,并以水平传播的方式扩散;同一质粒上检测出数种耐药基因,这些质粒是细菌产生多重耐药现象的重要原因。本文对监管部门出台相应控制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9年11期 v.36;No.318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5K]
    [下载次数:14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技术支撑

  • 牛种布鲁氏菌clpP基因缺失株的毒力和免疫保护力评价

    彭小薇;吴方达;刘郁夫;董浩;孙永健;毕一鸣;张存瑞;刘林青;韩焘;

    为研究布鲁氏菌clpP基因与细菌毒力的关系,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牛种布鲁氏菌clpP基因缺失株,用巨噬细胞RAW264.7感染模型和小鼠感染模型评价clpP基因缺失株的毒力,同时测定该缺失株免疫小鼠后产生的免疫保护力。研究发现:牛种布鲁氏菌clpP基因缺失后,在细胞感染模型和小鼠感染模型中的毒力显著降低;clpP基因缺失株感染小鼠后,不引起脾脏肿胀,并且在脾脏内的持续期短于A19疫苗株,说明该基因缺失株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使用clpP基因缺失株免疫小鼠后,该基因缺失株无法抵御牛种布鲁氏菌2308株和羊种布鲁氏菌M28株的感染。本研究为揭示布鲁氏菌致病机制和新型布病疫苗研发提供了参考。

    2019年11期 v.36;No.318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羊传染性脓疱病毒OVIFNR蛋白结构分析与B细胞表位预测

    成伟伟;陈伯祥;杨明;赵子惠;常攀峰;

    本研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分析羊传染性脓疱病毒(ORFV)的OVIFNR蛋白结构与B细胞抗原表位。从羊传染性脓疱病羊嘴唇结痂中扩增出ORFV的OVIFNR基因序列并进行测序鉴定,上传至NCBI;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将扩增所得的OVIFNR基因序列和GenBank公布的参考序列,在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进行同源性分析和遗传进化树构建,并对OVIFNR蛋白分子的理化特性、跨膜区、信号肽、亲疏水性、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B细胞抗原表位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所扩增序列与Hoping和Nantou毒株的OVIFNR基因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6%和100%;通过遗传进化树发现,所扩增序列的毒株与Hoping、ShanX、Nantou毒株处于同一分支;OVIFNR蛋白的理论等电点为4.83,半衰期为30 h,脂肪族指数77.92,总平均疏水性为–0.181,无跨膜区和信号肽,不属于跨膜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分别占68.64%、7.56%、15.13%、9.18%,筛选出了8个优势B细胞表位;OVIFNR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含有较多B细胞表位,具有抗原性,可以作为ORFV检测的新靶点。本研究为OVIFNR蛋白的功能研究和ORFV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9年11期 v.36;No.318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山羊痘病毒与小反刍兽疫病毒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王璐瑶;宫英阑;郝雪飘;王建昌;张若曦;袁万哲;

    为建立一种灵敏、准确、快速的山羊痘病毒(GTPV)和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双重PCR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上登录的GTPV、PPRV两种病毒的基因序列设计检测引物,在常规PCR基础上,对反应条件及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建立了这两种病毒的双重PCR检测方法,并进行了特异性、敏感性检验。结果显示:仅GTPV和PPRV核酸样品扩增出与预期目标相符的目的片段,而其他病原对照均未出现目的条带;GTPV的最低检出量为0.283 ng/μL,PPRV的最低检出量为6.459 ng/μL。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双重PCR检测方法可一次性同时完成PPRV、GTPV两种病原的检测,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本方法的建立为山羊痘和小反刍兽疫的临床诊断、流行病学研究、疫情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2019年11期 v.36;No.318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H1亚型猪流感病毒微滴数字RT-PCR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谭建锡;禹思宇;唐连飞;胡忆文;白雪;侯义宏;

    本研究针对H1亚型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SIV)HA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通过反应条件优化,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检测H1亚型SIV的微滴数字RT-PCR定量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除H1亚型SIV外,H3、H5、H7亚型SIV以及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检测均为阴性;敏感性高,最低可检测4.7拷贝/μL;重复性好,对5个不同稀释度的H1亚型SIV RNA进行3次重复试验,每个稀释度的变异系数均小于5%。利用该方法对湖南省规模化养殖场收集的30份猪鼻拭子样品进行检测,发现与荧光RT-PCR检测结果一致。试验表明,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可为H1亚型SIV的快速筛查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2019年11期 v.36;No.318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5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犬腺病毒Ⅰ型和Ⅱ型Taq Man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巨敏莹;王艳杰;刘东霞;张斌;韩宇;乌吉斯古楞;宋庆庆;关平原;

    为鉴别检测犬腺病毒(CAV)Ⅰ型和Ⅱ型,根据GenBank中CAV-Ⅰ和CAV-Ⅱ型参考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通用引物和2条鉴别探针,建立了可鉴别检测CAV-Ⅰ型和CAV-Ⅱ型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同时,对该方法进行了优化,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了试验,并与普通PCR检测方法进行样品检测符合率分析。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方法对犬瘟热病毒、犬副流感病毒、犬冠状病毒均未产生扩增曲线。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建立方法对CAV-Ⅰ的检测敏感度为100 copies/μL,对CAV-Ⅱ的检测敏感度为10 copies/μL。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5%。临床样品检测对比结果显示,建立方法与普通PCR方法的符合率为95.12%。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Taq Man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临床鉴别检测CAV-Ⅰ和CAV-Ⅱ型。本研究为CAV-Ⅰ和CAV-Ⅱ型感染的检测、鉴别以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便捷快速的方法。

    2019年11期 v.36;No.318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1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伯氏疏螺旋体TaqMan-MGB探针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及对新疆地区蜱的检测

    王娅;叶锋;刘丽娅;谢彩云;谷文喜;钟旗;易新萍;古丽扎提·塔力甫汗;马晓菁;

    为建立一种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来快速、特异地检测伯氏疏螺旋体,根据GenBank发表的伯氏疏螺旋体16SrRNA序列,应用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比对,选取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及TaqMan-MGB探针,并优化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及条件,分别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钩端螺旋体进行扩增;构建伯氏疏螺旋体标准株16SrRNA基因片段阳性质粒,10倍系列稀释后进行real-time PCR扩增,测定该方法的敏感性。结果可见:仅伯氏疏螺旋体出现阳性扩增,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钩端螺旋体扩增均为阴性;该方法对阳性质粒的检测限约为100 copies/μL。应用该方法对新疆地区的100份蜱DNA样本进行检测,发现7份为伯氏疏螺旋体阳性。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TaqMan-MGB探针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良好的敏感性,为今后伯氏疏螺旋体的快速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9年11期 v.36;No.318 89-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6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疫苗免疫剂量及次数对鸭病毒性肝炎母源抗体的影响

    朱俊平;潘柳婷;

    为了解疫苗免疫剂量及次数对鸭病毒性肝炎(DVH)母源抗体的影响,将2月龄体质量均等的枫叶种鸭120只平均分为3组(A1、A2、A3)。A1组在留种蛋前3周免疫DVH弱毒苗(CH60株)0.5 mL/只,A2组在留种蛋前5周和3周各免疫0.5 mL/只,A3组在留种蛋前5周和3周分别免疫0.5 mL/只和1 mL/只。雏鸭孵出后,用ELISA方法检测1日龄雏鸭的抗体效价,并进行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A1、A2、A3组种鸭免疫后收获的第1周种蛋孵出的雏鸭(B1、B2、B3)抗体效价分别为0.52~0.57、0.54~0.59、0.56~0.63,雏鸭攻毒保护率分别为73.3%~93.3%、86.7%~100%、90%~100%;免疫后收获的第4周种蛋孵出的雏鸭(C1、C2、C3)抗体效价分别为0.40~0.46、0.42~0.47、0.45~0.50,雏鸭攻毒保护率分别为40.0%~56.7%、50.0%~60.0%、56.7%~70.0%。结果表明:种鸭DVH疫苗的免疫次数和剂量,均可影响雏鸭体内抗体水平的高低,进而直接对雏鸭保护力产生影响;母源抗体会随着种鸭免疫时间延长逐渐减少,从而降低对雏鸭的保护力;对种鸭免疫DVH弱毒苗(CH60株)能够对孵出的雏鸭提供较高的母源抗体。本研究为通过种鸭免疫来预防雏鸭DVH发生提供了数据支撑。

    2019年11期 v.36;No.318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