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琳;赵格;赵建梅;高玉斌;颜世敢;李月华;刘娜;张青青;黄秀梅;刘俊辉;王君玮;
为了解我国部分地区屠宰生猪旋毛虫和弓形虫感染情况,2019年在广东(5个)、山东(4个)、云南(6个)等省份的15个大型、中小型生猪屠宰场,采集猪膈肌样品315份,用PCR方法进行旋毛虫和弓形虫病原学检测;在以上3省15个大型、中小型生猪屠宰场(每省5个),采集血清样品254份,用ELISA方法进行旋毛虫和弓形虫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经PCR检测,采样地区所有膈肌样品均为旋毛虫阴性,仅在云南省120份膈肌样品中检出1份弓形虫阳性;经ELISA检测,采样地区血清样品的旋毛虫和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97%和2.36%,不同省份的阳性率分布不一致,中小型屠宰场阳性率均高于大型屠宰场。结果表明,广东、山东、云南等省份屠宰生猪的旋毛虫和弓形虫携带率极低,基本可以保证猪肉的产品安全;部分地区屠宰生猪存在一定的弓形虫感染抗体,尤其是中小型屠宰场,表明此类猪群需要加强饲养环节的弓形虫感染控制。本研究为保障猪肉食品安全及饲养环节的猪旋毛虫和弓形虫感染控制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2020年05期 v.37;No.324 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大民;赵胜杰;杜松献;班付国;
为了解2019年河南省猪群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免疫抗体水平和病原流行情况,对河南省3 231场次的108 070份猪血清和714场次的18 746份猪组织样品,分别进行免疫抗体和病原学检测,并按季节、区域和场点类别,对检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抗体检测结果显示:2019年河南省平均个体免疫合格率为83.53%,场群免疫合格率为90.75%;不同季节、不同区域和不同场群的抗体水平均在70%以上,但散养户(70.21%)水平偏低。病原检测结果显示:2019年河南省个体病原阳性率为0.99%,场群病原阳性率为4.06%;一年四季均有病原检出,且春季阳性率最高;豫北地区个体和场群的病原阳性率均最高,而豫西地区未检出病原;无害化处理厂和散养户的病原阳性率较高。结果表明:河南省猪群PRRS免疫效果良好,但应加强散养户猪群的免疫;病原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群间分布特征,可依据其分布特点和规律,分类指导防控,以种猪场为中心,梯度推进净化工作。
2020年05期 v.37;No.324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黎军;刘倩;蒋家霞;段群棚;卢冰霞;林昌华;秦毅斌;赵武;何颖;陈忠伟;
为了解广西地区规模猪场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5种病原的感染情况,采用RT-PCR/PCR方法,对2015年3月—2019年3月采集自广西14个地市1 010个不同规模类型猪场的2 104份病料进行5种病原的核酸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15—2019年5种病原在广西14个地市的规模猪场中均有检出,其中PRRSV、PEDV、PCV2检出率较高,分别为29.88%、27.75%和24.60%,与其他病原相比差异显著(P<0.05),南宁、玉林、桂林、百色、柳州、贵港、崇左、北海等生猪主产区以及中小型猪场的病原检出率相对较高(P<0.05);季节因素对PRRSV和PRV感染影响较大,分别在秋季和春季检出率显著增加(P<0.05);混合感染现象较为普遍,以PCV2分别与PRRSV、CSFV和PRV的二重感染为主(P<0.01)。结果表明,广西生猪主产区以及中小型猪场的5种病原感染情况较为严重,尤其是PRRSV、PEDV和PCV2,需加强免疫,重点防控。本检测摸清了广西地区引起猪群发病的主要病毒性病原及其流行特点,对于广西地区主要猪病的重点防控提供了参考。
2020年05期 v.37;No.324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曾邦权;杨勇;郑欢莉;段博芳;段娟;胡明明;赵胜杰;张文东;沈朝建;
2020年1月3日,某猪场部分生猪出现腹泻症状,3 d后达发病高峰,波及全场,并伴有部分生猪死亡,袭击率为60.66%,病死率为6.88%。为探寻病因,采取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对此次猪群腹泻进行了调查,综合推断此次暴发是由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引起的细菌性腹泻及由应激因素引起的应激性腹泻,饮入污水、断水应激、寒冷应激是导致本次猪群腹泻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了拌料饲喂抗生素、清洗消毒圈舍和饮水设施、强化饲养管理等干预措施,并有效控制了疫情。调查提示,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寒冷、缺水引起的应激,保持清洁饮水,对预防猪群腹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0年05期 v.37;No.324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7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宏琳;王幼明;张毅;李印;沈朝建;
在当前非洲猪瘟疫情形势趋缓和大力恢复生猪产业背景下,为了解我国生猪养殖现状及遇到的问题,以便更好地防控非洲猪瘟,加快恢复生产,2019年8—9月,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结合现场座谈交流,对湖南、河南、重庆、辽宁、安徽等5个省(直辖市)的15个县市196个生猪养殖场(户)开展了调查。结果显示:至2019年9月,调查县市生猪养猪场(户)数较疫情发生前年份减少了50%~80%,生猪饲养模式转变为以自繁自养为主;整体生物安全措施实施率为83.2%,但年出栏500头以下中小规模养殖场(户)的实施率不足70%;被调查生猪养猪场(户)对非洲猪瘟主要传播途径和主要临床症状全部知晓的比例分别为75.0%和73.3%;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88.5%的被调查养猪场(户)防治投入增加,平均每头增加约40元(20~100元);育肥猪、母猪死亡率中值分别为3.0%、5.9%。结果表明:非洲猪瘟疫情对我国各地养殖场(户)的生猪饲养模式产生了较大影响,单纯育肥模式相对减少;养殖场(户)生物安全防护意识、防控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但小规模养殖场(户)仍存在不足。调查提示,应强化推进规范化养殖场建设,进一步加强对非洲猪瘟防控的宣传与培训。
2020年05期 v.37;No.324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8K] [下载次数:8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1 ] - 顾贵波;崔基贤;兰德松;谭立文;刘贺;于本良;
2018年8月,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病例在辽宁省被发现。随后,全国各地区相继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如何控制、净化非洲猪瘟,已成为国内整个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掌握辽宁省规模猪场生物安全状况,分析生物安全在非洲猪瘟防控中的作用,开展了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对辽宁省部分发生过非洲猪瘟疫情的规模猪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没有出猪台、饲料进场不消毒、人员与车辆进出管理不严、防疫管理混乱等,是疫情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对辽宁省56个未发生过非洲猪瘟疫情的规模猪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这些猪场的生物安全水平普遍低下,主要表现为:缺乏最基本有效的防护隔离硬件设施,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缺少验证消毒灭源等生物安全手段实施效果的经验和方法,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对饲养场风险点进行评估和分析;饲养场从业人员的"知信行"水平普遍较低。综合分析认为,辽宁省生猪养殖业的生物安全水平与疫病防控需要有很大差距,而规模场生物安全水平低下、从业人员缺乏生物安全意识和知识,是当前疫病防控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今后需要通过政府扶持、业务部门指导和培训,对饲养场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通过改进硬件、完善制度、加强宣传培训等措施,全面提高养猪场的生物安全水平。
2020年05期 v.37;No.324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蒋文明;刘朔;宋建德;彭程;孙映雪;于晓慧;李阳;王静静;刘华雷;
2019年以来,我国台湾地区多次暴发H5亚型禽流感疫情,病原包括H5N2、H5N5、H7N7等亚型禽流感病毒。为了解台湾地区流行的H5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子流行特点,下载GenBank Influenza Virus Database和GISAID中公布的台湾地区所有H5亚型禽流感病毒HA序列,对近年来公开报道的台湾地区流行的H5亚型禽流感病毒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并与大陆地区流行的H5亚型禽流感病毒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台湾地区同时存在欧亚谱系和美洲谱系两个分支的H5亚型禽流感病毒流行,而大陆地区流行的H5亚型病毒都是欧亚谱系。欧亚谱系中,台湾地区流行的主要是第2.3.4.4a分支病毒,而大陆地区流行的主要是2.3.4.4d分支病毒,两个地区流行的H5病毒谱系并不完全一致。由于台湾地区的禽流感生态系统与大陆地区南方相似,因此台湾地区流行的美洲谱系H5亚型禽流感病毒有通过野鸟传播传入大陆地区的潜在风险,应提高警惕,加强禽流感调查监测,严厉查处非法走私禽类及其产品的活动。本研究为我国H5亚型禽流感防控提供了信息支持。
2020年05期 v.37;No.324 33-3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9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静静;于晓慧;罗瑶瑶;李阳;蒋文明;刘华雷;王志亮;
为了解我国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对2014—2018年分离的5株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代表株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序列分析显示:5株病毒F蛋白裂解位点为112RRQKR/F117或112RRRKR/F117,具有强毒株的典型特征;病毒基因组长度均为15 192 nt,其F蛋白融合肽、七肽重复区和跨膜区,以及HN蛋白跨膜区、中和抗原表位等功能区有多处氨基酸变异。病毒F基因遗传进化分析显示:2014—2015年分离的2株病毒属于基因Ⅶ.1.1亚型;2016—2018年分离的3株病毒属于基因Ⅶ.2亚型,暗示此亚型毒株可能已逐步取代基因Ⅶ.1.1亚型,成为家禽中的优势流行毒株。本研究进一步掌握了我国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的遗传特性,从而为科学防控该病提供了参考。
2020年05期 v.37;No.324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9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翟海华;滕翔雁;李昂;王媛媛;贾智宁;万玉秀;李超;李卫华;
第三方兽医检测实验室是面向社会提供检测等兽医服务的重要力量。调研发现,我国第三方兽医检测行业已经有了明显发展,机构数量逐渐增加,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服务内容不断拓展,而且已经参与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对第三方兽医检测实验室的监管也正在探索当中。同时,也发现第三方兽医检测实验室仍存在着数量较少、缺乏准入门槛、监管薄弱、与政府部门之间工作衔接机制不顺畅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建章立制、厘清职责以及加强实验室建设、指导和监管等方面提出建议,为国内第三方兽医检测实验室的有序发展和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
2020年05期 v.37;No.324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刘俊;王金华;任岚峰;尚绪增;金晖;司占军;
为了解辽宁省生猪养殖与屠宰产业发展现状,从而给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优化管理政策提供信息支持。以2018年辽宁省动物卫生监管信息追溯平台存储数据为基础,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辽宁省生猪养殖与屠宰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辽宁省2018年出栏生猪近1 500万头,其中锦州、铁岭、葫芦岛3市出栏总量超过全省50%;全省出栏生猪在本市屠宰占比达60.87%。辽宁省520家生猪屠宰企业设计年屠宰总量约4 668万头,2018年全省实际屠宰1 179万头,产能利用率为25.26%,其中沈阳、铁岭、锦州等市屠宰总量超过全省50%,生猪本省屠宰率92.25%。全省除锦州、铁岭和葫芦岛市外,其余地市生猪屠宰量均低于出栏量。上述数据表明辽宁省存在生猪养殖与屠宰产业发展不协调、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屠宰产能过剩等问题,这提示应重视基础大数据支撑作用,多角度统筹制定发展规划,搭建行业信息交流渠道,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淘汰落后产能。
2020年05期 v.37;No.324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4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复江;李鑫;李晓娜;张吉祥;
宁夏中卫市以市、县、乡三级动物防疫体系为主体,整合执业兽医、乡村兽医和村级动物防疫员等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为辅助力量,创建了"一主两辅"动物疫情监测预警模式。通过设置动物疫情固定监测点,开展兽医技术合作服务,推行兽医社会化服务改革,聘任动物疫情测报员,建立动物疫情举报奖励机制等举措,多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全覆盖开展动物疫情监测,有效解决基层动物防疫机构人员编制不足短板,疫情监测频次覆盖面低,早期揭发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把"疫控"与"医治"紧密结合,突出监测预警作用,实现"早、快、严、小"应急处置疫情,有助于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实践和改革创新。
2020年05期 v.37;No.324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9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骆双庆;王玉顺;郭家鹏;刘凡;梁旭;徐霄妍;
动物检疫电子出证工作是信息时代对动物检疫工作提质增效的重要技术支撑。河南省自2011年全面实行动物检疫电子出证,已经实现了动物原产地、目的地检疫监督信息互联互通与实时共享,与国家中央级兽医卫生大数据平台实现了有效对接。本文围绕"纵向延伸,上下关联,横向拓展,数据共享"等要求,就如何以动物检疫电子出证为轴心,扩展延伸其功能,与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深度融合,进行探索研究和应用分析,以期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乃至畜牧业生产、动物疫病预警防控决策,提供扎实、全面的数据支持。
2020年05期 v.37;No.324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史喜菊;刘环;窦树龙;林茜茜;
全球非洲猪瘟疫情形势十分严峻,2019年以来共29个国家/地区报告了新发或正在流行的疫情,非洲猪瘟的防控备受全世界关注。为全面了解非洲猪瘟病毒(ASFV)特性,概述了近年来对ASFV病原学特性和流行病学特点的一些新认识:ASFV对外界抵抗力较强,但怕干燥、高温、强酸和强碱;除家猪、野猪、软蜱外,苍蝇也可能扮演着储存宿主的角色;污染的饲料、饮用水也是ASFV的重要传染源,其中饮水造成ASFV感染的剂量更低,二者的风险点相差1万倍,防控时要高度重视饮用水;非洲猪瘟传播途径较多,但肉制品、环境、设备或车辆、人员是传播的重要风险因素,管理好其流动是防控的关键。本文对于识别非洲猪瘟的所有潜在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以便采取更有效的防控措施具有参考意义。
2020年05期 v.37;No.324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1K] [下载次数:18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刘枢清;孙秀峰;何宇乾;
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是新发现的一种影响养猪业的RNA病毒,现已在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哥伦比亚以及亚洲的中国、泰国、越南等多个国家被发现。2015年SVA首次在我国广东省发现后,已有1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报道检测到该病毒,表明SVA已在我国不同地域广泛分布。猪感染SVA后的临床症状与口蹄疫、猪水泡病及水泡性口炎等类似,难以鉴别。SVA的实验室诊断多采用病原学和血清学方法。对于该病目前仍无商品化疫苗可用,但已有研究出重组活疫苗候选株和油佐剂灭活候选疫苗的报道。SVA未来的流行态势目前难以预测,因此需密切关注SVA在全球的流行现状,并深入研究SVA的致病及免疫机理,同时尽快研发有效的疫苗和诊断试剂。通过病原学、临床症状、流行状况、诊断方法、疫苗研发等方面的综述,本文为我国SVA防控提供了参考。
2020年05期 v.37;No.324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5K] [下载次数:7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姚贵哲;李玥;孟庆峰;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是一种由弓形虫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及动物健康的人兽共患原虫病。目前没有理想的治疗药物,早期确诊是有效的防控手段之一。本文从病原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角度,总结了各诊断方法的优缺点。病原学检测虽然操作简便,但不适于大规模检测,而且费时费力,灵敏度低;免疫学检测方法操作简便、特异性和敏感性强,其中ELISA方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 ;分子生物学检测虽然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较高,但大多操作比较繁琐,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是研制适于大量样品检测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的商品化ELISA方法试剂盒,以及可直接对多种组织中弓形虫病原进行检测的商品化分子生物学试剂盒。
2020年05期 v.37;No.324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下载次数:8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郭永丽;张君;孙刚;高明春;
副结核病是世界范围流行的以危害反刍动物为主的动物疫病,严重威胁畜牧业发展和人类公共卫生安全,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由于该病病原感染机体的免疫反应复杂,需要根据不同感染时期施以不同的诊断方法;目前对于该病没有理想的疫苗可用,现有疫苗对预防感染无效;需要根据不同目标采取不同防控策略,国际通用策略为"大缸奶质量保证措施"(BMPAQ)和"密集副结核程序"(IPP)。未来需要研究更加方便、高效、快捷的诊断方法,加快新型疫苗研发、减少疫苗副作用及检测干扰,进一步强化多部门联动及防控宣传。
2020年05期 v.37;No.324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金铭;刘春羽;张洪亮;杭天宇;孙雨茗;赵洪哲;乌冬高娃;李伊铭;张赫;王凤雪;温永俊;
为快速、高效构建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糖蛋白E基因(gE)缺失病毒,基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首先将pSpCas9(BB)-2A-GFP荧光质粒转染至VERO细胞和PK-15细胞,选出转染效率较高的细胞系,同时于http://crispr.mit.edu/网站设计并合成3个高评分的小导向RNA(small guide RNA,sgRNA),通过噬斑形成试验,筛选出高效sgRNA。其次将筛选出的针对PRV gE基因的sgRNA转染于PK-15细胞,然后接种PRV-1病毒,经过5轮噬斑克隆纯化获得PRV-1-ΔgE。结果显示:VERO细胞比PK-15细胞具有更好的转染效果;gE-sgRNA1和gE-sgRNA2可作为针对gE基因的高效sgRNA;获得了1株PRV gE基因缺失291 bp的病毒,将其命名为PRV-1-ΔgE。研究表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可作为一种高效编辑PRV-1缺失病毒基因的方法,同时也为后续快速应对PRV变异株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2020年05期 v.37;No.324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5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吴迪;栗云鹏;巴洪宇;杜鹃;吴惠明;张启龙;冯小宇;周德刚;
为填补测量不确定度在兽医领域病原学检测的空白,建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试剂盒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模型,对市售的3种美洲型PRRSV实时荧光RT-PCR检测试剂盒进行了测量不确定度评估,评估了移液器、温度、重复性测量因素对试验结果产生的不确定度影响。研究数据表明:移液器与重复性测量对试验结果产生的不确定度影响较大,应予以重视,需规范操作;建立的3种试剂盒测量不确定度模型缩小了试剂盒对可疑样品的判定区域,对样品临界参考值的检测结果判定具有实际意义。通过比对4个厂家的核酸提取试剂,筛选出了提取效率最高的试剂盒。本研究建立的PRRSV实时荧光RT-PCR定量检测试剂盒测量不确定度模型为兽医实验室检测结果不确定度评估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2020年05期 v.37;No.324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9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赵俊杰;李建;李伟杰;姚文生;李阳;王团结;
为了解小鼠不同品系、性别及体重对猪丹毒活疫苗安全评价的影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猪丹毒活疫苗安全检验方法,对小鼠品系(KM、ICR、C57BL/6N、BALB/c)、性别及体重3个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上述4种品系小鼠按照2头份接种均可通过猪丹毒活疫苗(GC42株)安全检验,但接种剂量增加后,BALB/c小鼠死亡率最高,C57BL/6N小鼠耐受力最强;高剂量组雄性小鼠死亡率显著高于雌性小鼠;同时,小鼠随着体重增加其耐受力也在增强。本研究首次发现C57BL/6N和BALB/c小鼠在兽用疫苗安全评价中耐受力存在较大差异,这提示在开展相关动物试验中应重视上述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2020年05期 v.37;No.324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4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袁淑萍;谢彩华;王东方;班付国;闫若潜;
为建立一种快速、敏感、特异的猪弓形虫检测方法,根据弓形虫保守基因序列,设计一套特异性引物和FAM荧光素标记的MGB探针;通过对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筛选,建立了猪弓形虫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对此PCR检测方法进行了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试验;利用所建立的方法对60份疑似弓形虫感染的临床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建立的猪弓形虫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在101~107拷贝/μL模板范围内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对弓形虫重组阳性质粒出现阳性扩增信号,但对阴性对照的水和其他7种病原对照未扩增出特异性曲线;最低检测模板浓度为10拷贝/μL;自60份疑似猪弓形虫感染样品中检出32份阳性,并且和克隆测序结果一致。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猪弓形虫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可用于猪弓形虫的快速检测,从而为猪弓形虫病的诊断提供了特异、敏感、高通量的方法。
2020年05期 v.37;No.324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3K] [下载次数:8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王慧煜;郑家昊;梅琳;孔玉方;林祥梅;杨素;韩雪清;
为验证自行研制的A型流感病毒分型基因芯片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效果,了解A型流感病毒各亚型在我国不同地区和不同宿主中的分布情况,对我国20个地区、不同宿主源(鸡、鸭、鹌鹑、鸽子、猪、人等)拭子和组织样品共16 852份进行了检测。利用自行研制的A型流感病毒分型基因芯片方法,对样品进行RNA提取、多重不对称RT-PCR扩增、芯片杂交、洗涤和扫描分析;同时将基因芯片检测阳性的样品,用普通RT-PCR扩增后进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利用该方法检出阳性样品2 582份,总检出率为15.32%(2 582/16 852),共检测到H1N1、H2N9、H3N2、H4N6、H5N1、H7N1、H7N9、H9N2、H10N5、H16N3等10个亚型,且均与阳性样品测序结果一致。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准确检测不同地区、不同宿主中的A型流感病毒不同亚型。同时,该方法能在同一张芯片上准确鉴定A型流感病毒的多种亚型,解决了其他常规方法无法检测已发现和可能发生变异的所有亚型的棘手问题,从而为A型流感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监测提供了一种新技术。
2020年05期 v.37;No.324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