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明明;白艳艳;王治维;图门巴雅尔;孙杰;宁艳;雷冲;王锦;赵凯;左晓;曾邦权;雷宇平;王仲兵;
2018年3月27日,山西省某养殖场蛋鸡出现发热、腹泻、头颈后仰等症状,并陆续死亡,至3月31日,共死亡蛋鸡699只,袭击率为86.08%(699/812)。经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检测,确诊该疫情为高致病性H7N9流感。为查明病因,了解疫情分布,通过现场剖检、实验室诊断、问卷调查、周边排查等方式,对该起疫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寻找可能的风险因素,进而提出防控建议,评估防控效果。经调查,病原通过人员、车辆、野鸟带毒传入养殖场的可能性较大,又因养殖场未进行H7N9流感疫苗免疫,从而导致疫情暴发。通过紧急处置,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生扩散。本起疫情提示,对家禽使用与当地流行毒株匹配疫苗进行免疫,建立有效免疫屏障,同时加强人员、车辆和野鸟的生物安全控制,对预防H7N9流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0年09期 v.37;No.328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8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兰德松;张冬野;刘华;顾贵波;于本良;
2019年3月18日,辽宁省锦州市动物园报告其饲养的孔雀接连两天出现急性发病死亡。经专家组现场临床诊断,市级、省级兽医实验室检测,诊断为疑似H7N9流感疫情;经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进行鸡胚接种分离病毒、亚型鉴定和基因测序分析,确诊为高致病性H7N9流感疫情。为追溯疫情的可能来源、分析疫情的扩散风险,继而提出针对性的防控建议,采用现场勘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结合实验室检测,对该起疫情进行了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发现:该起疫情袭击率为4.5%(9/200),由迁徙候鸟带毒引入可能性较大;未及时开展免疫,导致抗体水平不达标是引起疫情暴发的内在因素。经过科学处置,疫情未发生扩散。本起疫情提示,必须扎实做好禽流感免疫相关工作,高度重视家禽饲养场以及其他场所观赏鸟类的免疫,确保筑牢免疫屏障,以降低疫情发生风险。
2020年09期 v.37;No.328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2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孙瑜;皮绍娣;邓辉;唐杰华;王磊;姚作准;
2020年1月,湖南省发生一起鸡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疫情发生后,当地政府及时开展了区划、封锁、扑杀、消毒和紧急免疫等处置工作。同时,为掌握疫情发生情况,分析疫情发生原因,通过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等方式,邵阳市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相关部门对该起疫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由于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及时得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生扩散。调查分析认为:养殖户将未售完的100多羽鸡从家禽交易市场运回养殖场饲养,可能是导致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也不排除因该场生物安全条件较差,通过其他途径传入的可能。建议进一步加强家禽市场管理,做好防疫物资储备;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基层人员的技术水平,增强养殖户的生物安全意识,有效防范疫情发生。
2020年09期 v.37;No.328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倩;王维;周迎春;王军;沈艳;刘华;何长生;占松鹤;
为了解安徽省部分禽场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cosis virus,ALV)感染情况,2017—2019年,采用ELISA检测试剂盒,对安徽省59个禽场的3275份血清和2100份蛋清进行ALV-J抗体、ALV-A/B抗体和p27抗原检测,并对相关结果进行三间分布数据分析。结果显示:2017—2019年ALV-J抗体、ALV-A/B抗体和p27抗原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9.36%、7.66%和5.90%;从不同养殖规模看,大型场的ALV-J抗体、ALV-A/B抗体和p27抗原的场阳性率分别为73.91%、73.91%和62.52%,均高于中型场和小型场;从不同场点类型来看,祖代场的ALV-J抗体和p27抗原的个体阳性率最高,分别为21.52%和6.01%,商品代场的ALV-A/B抗体的个体阳性率最高;从不同养殖品种看,黄羽肉鸡ALV-J抗体个体阳性率(26.24%)、鸭ALV-A/B抗体个体阳性率(12.31%)均高于其他禽种。结果表明,安徽省禽白血病流行较为严重,尤其是大型场、祖代场以及肉鸡和鸭的ALV感染风险较高。建议进一步加强对高风险禽场和禽群的禽白血病监测,持续推进禽白血病净化工作。
2020年09期 v.37;No.328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甘一波;段振华;
为了解广西玉林市鸭圆环病毒(duck circovirus,Du CV)感染情况,通过PCR方法,对2016—2019年玉林市629个养鸭场送检的856份病死鸭样品进行Du CV病原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不同月份、不同日龄以及混合感染情况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16—2019年玉林市送检病死鸭的Du CV检出率为10.63%(91/856),其中20日龄以内、21~65日龄、65日龄以上的检出率分别为7.76%、15.38%、11.32%;2019年(14.52%)和2018年(16.33%)的检出率高于2017年(5.82%)和2016年(2.38%);3—5月(13.15%)和上年12月—2月(11.88%)的检出率高于6—8月(4.35%)和9—11月(8.56%);95.60%(87/91)的Du CV阳性样品中检出副黏病毒、禽多杀性巴氏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结果表明:玉林市养鸭场中存在一定水平的Du CV流行,春冬季Du CV感染率较高,各日龄段鸭均易感,Du CV易与其他病毒和细菌发生混合感染。结果提示,要加强春冬季节Du CV感染的预防,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控制混合感染。
2020年09期 v.37;No.328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5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韩涌;王涛;张震;刘文伟;
为了解冬季新疆乌鲁木齐市活禽市场交易禽类及市场外环境中禽流感病毒污染情况及其流行规律,对某交易市场内的鸡、鸭、鹅、鸽等活禽,采集85份活禽全血样本和143份棉拭子样本(103份活禽泄殖腔/咽喉棉拭子、40份环境棉拭子),分别采用血清学和实时荧光定量(rRT-PCR)方法,检测禽流感免疫抗体和禽流感病毒核酸,并对核酸阳性样品进行病毒亚型确定。结果显示:85份全血样本中,H5(Re-11)株免疫抗体合格32份,合格率为37.6%;H5(Re-12)株免疫抗体合格34份,合格率为40%;H7(Re-2)株免疫抗体合格46份,合格率为54.2%。143份棉拭子样本中,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36份,阳性率为25.17%。其中:活禽棉拭子阳性29份,阳性率为28.15%;交易区外环境棉拭子阳性7份,阳性率为17.5%。36份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样本中,H5亚型3份,阳性率为8.33%;H9亚型22份,阳性率为61.11%;未定型11份,阳性率为30.56%。结果表明:该市场交易活禽流感病毒感染率较高,且强制免疫的H5、H7亚型禽流感免疫抗体合格率较低,存在疫情发生和散播风险。结果提示,应加强活禽交易市场的消毒与管理,降低禽流感病毒通过活禽交易市场传播的风险。
2020年09期 v.37;No.328 25-29+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7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崔基贤;于本良;顾贵波;李凤元;兰德松;于学武;
从2018年8月发现我国首起非洲猪瘟(ASF)疫情至2020年7月,辽宁省共报告养殖环节ASF疫情18起,涉及24个养殖场户。为掌握辽宁省养殖环节的ASF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对这些疫情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开展了描述性分析,呈现其时间、空间、群间分布特征,统计发病率、病死率等流行病学指标,分析病毒进入疫情场户的可能途径。辽宁省养殖环节ASF疫情可追溯至2018年6月上旬或中旬,在2018年9—10月呈现时空聚集性特征。母猪、育肥猪等日龄较长、体重较大生猪最早发病。养殖环节ASF发病场户内累积发病率为0.75%~88.24%,中位数为20.63%;病死率为21.26%~100%,中位数为100%。生猪调运是ASF跨区域传播的重要风险因素,车辆、人员的机械携带是病毒传入辽宁省养殖环节各疫点的主要途径。本研究对辽宁省进一步有效防控ASF提供了数据支持。
2020年09期 v.37;No.328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宿放;韩佃刚;谭启光;叶玲玲;张文娟;王修庚;尹尚莲;徐佳;陈韬;艾军;信吉阁;
为评估云南省规模猪场的猪瘟免疫状况,用猪瘟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对云南省不同地区38个规模化猪场的种公猪、种母猪、后备猪和商品猪,共2 663份血清进行猪瘟抗体检测。结果显示:38家猪场平均猪瘟抗体合格率为78.82%,其中滇东、滇中、滇西南、滇西北、滇西、滇南、滇东北地区抗体合格率分别为82.2%、72.4%、78.87%、81.58%、83.61%、84.72%、64.63%;种公猪、种母猪、后备猪和商品猪的抗体合格率分别为89.79%、92.58%、85.38%、65.12%。结果表明,本次调查的38家猪场的猪瘟免疫保护水平较高,整体上达到了国家免疫方案中要求的不低于70%的标准,但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和猪群差异,其中滇东北地区以及商品猪群免疫保护水平较低,存在发生疫情风险,需要加强免疫和检测。本调查为云南省规模化猪场的猪病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了参考。
2020年09期 v.37;No.328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6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许秀琼;查云峰;王福广;刘劼;吴立炀;叶建;孙彦伟;
为了解广东省育肥猪群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携带情况,2019年在广东省43个生猪屠宰场,采集临床健康生猪淋巴结样品840份,运用商品化荧光定量RT-PCR试剂盒进行PRRSV核酸检测。设计PRRSV ORF5基因引物,选取部分阳性样品进行RT-PCR,测序后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840份样品的PRRSV阳性率为17.02%,其中美洲型为14.29%,欧洲型为2.73%;成功获得15份样品的ORF5基因序列,其中12株为美洲型,3株为欧洲型;美洲型毒株中包含:JXA1-like毒株5株,GM2-like毒株3株,NADC30-like和VR2332毒株各2株;美洲型毒株基因相似度为87.5%~99.6%,欧洲型为90.2%~90.4%。对美洲型毒株的ORF5基因编码的氨基酸进行分析,发现检测到的不同亚群毒株各个功能区存在广泛的、显著的变异。结果表明,广东省屠宰场猪群的PRRSV隐性带毒率较高,且毒株复杂多样,以美洲型毒株为主,且已存在欧洲型毒株。建议落实并强化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措施,加强流行病学监测,继续推动PRRSV净化工作。
2020年09期 v.37;No.328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3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月华;赵建梅;黄秀梅;王娟;曲志娜;赵格;刘俊辉;王君玮;
为了解我国不同地区屠宰生猪肉品中致泻性大肠杆菌污染情况及系统进化关系,降低由其带来的公共卫生危害,将近几年分离自华北、华东、华中及西南地区猪屠体表面的283株大肠杆菌进行了致泻性大肠杆菌多重PCR鉴定及2b-RAD测序分型。多重PCR鉴定结果显示,共检出36株致泻性大肠杆菌,检出率为12.7%,其中西南地区检出率(26.92%)高于华北(13.33%)、华东(10.57%)和华中(10.81%)地区;5种致泻类型中,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肠致泻性大肠杆菌(EPEC)、肠聚集性大肠杆菌(EA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的占比分别为33.33%、30.56%、25.00%、5.56%和5.56%。将致泻性大肠杆菌进行2b-RAD测序,种群聚类分析显示,这36株致泻菌可分为8个亚群;系统发生树分析显示,亲缘关系较近菌株的致泻类型基本一致,分离时间也比较接近,而且来自同一地区菌株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可见,我国屠宰生猪肉品中污染的致泻性大肠杆菌以ETEC、EPEC和EAEC类型为主,其流行分布有一定的地域差异,且其亲缘关系呈一定的时空特异性。本研究为精准防控生猪屠宰环节致泻性大肠杆菌污染,保障肉品卫生安全提供了科学数据和技术支撑。
2020年09期 v.37;No.328 46-5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7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肖峰;张蕾;
在包括动物源食品内的食品安全领域中,执法信息本可作为私人维权的重要线索和优质证据,但实践情况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相关执法信息缺乏标准化的技术方法,公开的流动性程度不高;在信息来源方面,未区分反映经营义务和事后责任的信息类型,造成多种信息混同公开而公众无力选择的困境;在公开渠道建设方面,政商电子平台间的信息沟通不畅。上述反映了我国食品信息公开制度在理念和规则上存在一定问题,应当重塑食品执法信息既服务行政履职,又回应公众需求的制度理念,根据食品经营环节来确定信息所承担的内容,并据此在融合政务、电商平台资源基础上,实施分类型、分时序信息公开,提高执法信息社会化运用的效果。
2020年09期 v.37;No.328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佟贵明;
根据健康养殖要求建立的畜禽养殖档案,其科学性、实用性不断增强,并在动物防疫、产品追溯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概述了当前我国畜禽养殖档案的发展现状,以及当前养殖档案存在的管理及填报繁琐、定位不清晰、缺乏激励机制等问题,由此提出应调研评估养殖档案制度执行情况,明确养殖档案的功能定位,根据养殖规模确定养殖档案类别,建立养殖档案政策协同机制与数字化建设等发展建议,以期为完善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档案管理提供借鉴,助推畜牧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2020年09期 v.37;No.328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翟海华;李昂;孙利凯;刘昌华;李超;隋金钰;白林坡;李卫华;万玉秀;范佳琪;王媛媛;陆诗军;左欧;
提高猪场生物安全管理水平是生猪健康养殖的重要环节。本文介绍了美国生猪养殖环节生物安全管理要求,梳理总结了生猪养殖场选址、猪群管理以及人员、车辆、生物媒介控制等生物安全要素的管理要点。同时,结合国内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实际,从完善法律法规、落实相关技术文件、引入兽医人才和社会化技术力量等方面,提出了提高生猪养殖环节生物安全水平的建议,以期为我国生猪养殖生物安全规范管理提供借鉴。
2020年09期 v.37;No.328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李超;范佳琪;王媛媛;翟海华;刘昌华;万玉秀;孙利凯;李卫华;白林坡;隋金玉;李昂;陆诗军;左欧;
生猪运输车辆的生物安全控制,对控制重大动物疫病传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收集整理了国外生猪运输车辆清洗、消毒等生物安全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措施,基于我国生猪运输车辆管理的相关规定,提出了加快推动建设动物运输车辆洗消中心、推进车辆清消中心标准操作规程的建立、落实生猪运输车辆清消完毕后采样检测工作、严格落实生猪运输车辆备案管理以及制定生猪运输车辆相关行业标准等意见和建议,以期为规范生猪运输车辆管理,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提供参考。
2020年09期 v.37;No.328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5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雪莲;党启峰;单峰;刘雪慧;徐太辉;刘相娥;
为分析不确定度的来源并对其量化,从而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家禽活疫苗中禽白血病病毒污染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估。用禽白血病病毒ELISA检测试剂盒,对4批家禽活疫苗进行禽白血病病毒检测,依据《兽医检测实验室ELISA试验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指南》(CNAS-GL043),分析试验的不确定度来源,并评定各分量的标准不确定度、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结果显示,每批家禽活疫苗连续3代细胞培养物的禽白血病病毒OD_(650nm)值不确定度范围的上限值均小于0.300,判定为阴性,即所检测4批活疫苗中没有禽白血病病毒污染。ELISA法检测中引入不确定度概念,不仅可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且还可以分析不确定度各分量对测量结果的相对贡献,找出影响检测质量的主要因素,从而有利于实验室质量控制和检测质量的提高。
2020年09期 v.37;No.328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隋兆峰;李婧;朱俊平;
山东省某一大型父母代肉种鸡场饲养的肉鸡在约44周龄时证实发生鸡毒支原体(MG)感染。为评价有关敏感药物对MG感染的治疗效果,经对该场分离的MG毒株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选择敏感药物恩诺沙星和泰妙菌素实施对比性治疗,采用套式PCR检测治疗1个疗程后肉种鸡所产种蛋和种蛋孵化后期死胚中的MG感染情况,计算感染率。MIC测定结果显示:MIC≤5μg/mL的药物中,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是沃尼妙林、强力霉素、泰妙菌素、恩诺沙星、大观霉素、泰乐菌素和氟苯尼考。对比性治疗结果显示:恩诺沙星和泰妙菌素两种药物不能完全清除MG对种蛋的感染,但可减少MG的种蛋传播,与未治疗的对照组相比感染率下降极其明显(P=0.006,<0.01);两种药物治疗1个疗程后的未上孵种蛋和种蛋孵化后期死胚的MG感染率差异不显著(P=0.391,> 0.05),表明两种药物治疗效果相近。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和泰妙菌素两种药物对MG感染治疗有效,而且效果相近;通过套式PCR检测,计算种蛋或孵化后期死胚的MG感染率能直接、快速筛选出阻止或减少MG经蛋传播的敏感药物,评价不同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为种鸡场MG感染和防控效果评价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参考。
2020年09期 v.37;No.328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翔翔;张培培;刘蒙达;樊晓旭;孙世雄;孙明军;
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原体,能引起自然疫源性衣原体病,目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本研究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针对鹦鹉热衣原体23S RN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并进行筛选以及敏感性和特异性试验,建立了鹦鹉热衣原体恒温荧光扩增方法。该方法在63℃恒温条件下1 h内即可显示结果,操作简单、快速,特异性强,灵敏度可达100拷贝/μL,且与流产衣原体、动物布鲁氏菌、牛结核分枝杆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交叉反应;用国产仪器可直接通过检测荧光信号判读结果,既增强了准确性,也避免了开盖污染产生假阳性;应用建立的LAMP方法对实验室保存的临床DNA样品进行检测,发现检测结果与QPCR相同。该方法的建立弥补了传统检测技术的不足,为实现鹦鹉热衣原体的现场快速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持。
2020年09期 v.37;No.328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1K]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宏伟;王建华;陈本龙;麻丽丹;宋喆;蒲静;
为同时检测猪源临床样本中的猪瘟病毒(CSFV)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基于这两种病毒的5'UTR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了一种检测CSFV和BVDV的双重荧光RT-PCR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最低检出限和重复性等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该方法只对CSFV和BVDV呈现特异性扩增,对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不发生交叉反应,对阳性标准对照CSFV-5'UTR-RNA、BVDV-1-5'UTR-RNA和BVDV-2-5'UTR-RNA,最低可分别检出27、36和32拷贝/μL。该方法的组内和组间试验Ct值变异系数介于0.11%~1.20%,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对152份猪组织样本用该方法进行CSFV和BVDV核酸检测,结果检出CSFV阳性样本16份,BVDV阳性样本3份,CSFV和BVDV双阳性样本1份,与国标和OIE《陆生动物诊断试验和疫苗》相应的荧光RT-PCR方法阳性符合率为100%。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双重荧光RT-PCR方法可用于临床样本中的CSFV和BVDV检测,从而为猪瘟防制和净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
2020年09期 v.37;No.328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9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庄金秋;梅建国;张颖;董林;李峰;
为便于快速、准确检测猪圆环病毒2型(PCV2),减少其对我国养猪业的威胁,建立了PCV2 Cap蛋白琼脂扩散试验(AGP)检测方法。应用表达制备好的PCV2 Cap蛋白,与弗氏佐剂乳化后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并进行抗体效价测定。确定AGP最佳工作条件,并进行抗体特异性、稳定性及符合率试验。结果显示:制备的多克隆抗体ELISA效价可达1:12 800,AGP效价可达1:32,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稳定性;对20份PCV2 Cap蛋白抗原进行检测,发现其结果与应用标准猪血清抗体检测结果符合率为100%。结果表明,制备的抗PCV2 Cap蛋白多克隆抗体可替代标准抗体,用于PCV2 Cap蛋白的AGP试验检测。本研究为PCV2检测以及后续的免疫学特性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2020年09期 v.37;No.328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曹琦;李金璇;于成龙;彭军;吴家强;
2020年4月,山东省威海市某猪场发生一起以哺乳仔猪精神不振、体温升高以及头部、颈部、背部、四肢出现多处皮肤化脓性坏死结痂为基本特征的疾病,发病率为32.43%,病死率为16.67%。为确诊病原,探究病因,采集病猪血液与患处脓液进行生化试验、药敏试验和胶体金试纸检测。结果显示:胶体金试纸检测为猪圆环病毒阳性,生化试验结果符合葡萄球菌特性,结合临床症状与剖检病变,确诊为猪圆环病毒病继发葡萄球菌感染。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高敏感的头孢噻呋钠对病猪进行注射治疗,并在产房内外喷洒消毒液,同时全猪群紧急免疫接种猪圆环病毒Ⅱ型灭活疫苗,由此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这提示,规模化猪场既要重视免疫抑制性疫病的控制,也要加强猪场环境卫生与猪群饲养管理。本研究可为猪圆环病毒病并继发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2020年09期 v.37;No.328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7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小珍;马再强;雒林通;宋凤梅;王宁;
为找出我国西北地区商业屠宰模式下,不同季节猪群的最佳待宰时间,分别在夏季(8月中旬)和冬季(12月下旬),选取甘肃省某猪场体质量为(110±5)kg的杜大长三元杂交猪80头。运输至距离该猪场约280 km的屠宰场卸载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头;在待宰圈中分别待宰0、3、6、12 h后,电击晕(110 V、2.6 A、3 s)屠宰,取背最长肌,分别在宰后0.75、24 h测定pH、温度以及保水性、剪切力等肉质指标。结果显示,夏季待宰6 h和冬季待宰3 h的肌肉温度和pH范围最适宜,滴水损失和剪切力最小。结果表明:生猪待宰时间过长或过短易产生PSE肉(白肌肉)或DFD肉(黑干肉);生猪经短途运输后,在夏季高温环境下休息6 h左右、冬季干燥寒冷条件下休息3 h左右生产的猪肉品质最佳。该研究对西北地区屠宰行业通过待宰休息减少生猪应激,提高冷鲜肉品质提供了数据参考。
2020年09期 v.37;No.328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