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 包虫病宣传片《格桑花开》宣传效果评估

    刘平;王幼明;康京丽;黄保续;葛威;李翠玲;张玉宝;孙向东;

    《格桑花开》是首次以情景剧形式进行人兽共患病防治宣传而拍摄的科普影片。影片开播后,各省组织农牧民,通过集中播放或自行观看等方式进行防治知识宣传。为评价《格桑花开》的宣传干预效果,播放1年后,在新疆、青海、甘肃、四川4省区抽取农牧民进行包虫病防控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与干预前的基线调查相比,养殖户的包虫病防治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平均得分分别上升了8.4%、16.5%和15.2%,各调查省区干预后的平均得分均有提升。结果表明,在文化水平偏低、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较多的地区,用情景剧方式对动物疫病进行防治宣传教育效果较好。

    2021年07期 v.38;No.338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3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2020年宁夏吴忠市畜间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曹思婷;朱立丽;邢莉;王学涛;

    为了解宁夏吴忠市畜间包虫病流行范围及防治效果,科学规范指导下一阶段包虫病防治工作,2020年对吴忠市5个县(市、区)采用基本情况调查、实验室抽样检测等方法进行了畜间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共检测犬粪样品1 861份,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阳性率为0.75%;抽检羊脏器4 027份,棘球蚴感染率为0.22%,有3个县区检出感染;检测牛脏器1 207份,棘球蚴感染率为0.17%,仅1个县检出感染。3个免疫试点县区中,同心县新生羔羊免疫率较低(36.18%),而羊棘球蚴感染率最高(0.66%)。统计分析显示,犬棘球蚴感染与牛羊感染呈正相关。结果表明,吴忠市畜间包虫病控制效果较好,但仍存在一定的棘球蚴感染,需要继续做好牛羊饲养管理和犬只驱虫,加强包虫病防治宣传,在重点地区大力推广包虫病疫苗免疫,逐步净化包虫病。本调查为该地区包虫病综合防治和净化提供了依据。

    2021年07期 v.38;No.338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四川省石渠县牦牛棘球蚴病血清流行病学初步调查

    张朝辉;华瑞其;徐林;陈和强;杨光友;

    为了解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牦牛棘球蚴病流行状况,2017年按照便利抽样原则,采集石渠县17个乡镇2 047头牦牛血清样品,通过ELISA试剂盒检测棘球蚴抗体,并使用Excel 2013和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石渠县牦牛棘球蚴血清阳性率为17.73%(363/2 047),不同乡镇间的血清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2.39,P <0.05);位于东南方向乡镇的血清阳性率偏高(30.05%,281/935),与西北方向乡镇(7.37%,82/1 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08,P <0.05);海拔处于4 000 m及以下乡镇的血清阳性率(29.85%,306/1 025)较高,与处于4 000 m以上乡镇(5.58%,57/1 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76,P <0.05);母畜(15.72%,128/814)和公畜(19.05%,235/1233)血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4,P> 0.05);不同年龄牦牛均有阳性血清被检出,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33,P <0.05),其中幼年牦牛(9.29%,13/140)低于成年牦牛(18.35%,350/1 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5,P <0.05)。结果表明,石渠县牦牛群中仍有一定程度的棘球蚴感染,且呈现一定的区域和年龄分布特征,东南方向的低海拔区域以及高龄牦牛感染相对较严重。结果提示,石渠县应继续加强牦牛棘球蚴病防控和监测,将东南部的低海拔区域牦牛和高龄牦牛列为防控重点。

    2021年07期 v.38;No.338 9-1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云南省牛流行性出血病血清学调查

    寇美玲;谢佳芮;杨振兴;苗海生;

    为了解牛流行性出血病(epidemic hemorrhagic disease,EHD)在云南省的流行和分布情况,采用竞争ELISA方法,2019年对11个县市的1 199份牛血清进行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pidemic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EHDV)抗体检测,同时从各县市检测出的阳性血清中,随机选取18~50份通过微量血清中和试验进行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云南省11个县市均检测出EHDV抗体阳性样品,阳性率介于49.3%~91.3%,平均为81.8%;各地普遍存在3个及以上血清型,其中EHDV-7、-10、-6、-5血清型检出率较高,EHDV-8、-2血清型检出率较低,未检出EHDV-1型。结果表明,EHD在云南省流行广泛且较严重,流行血清型复杂。结果提示,需持续开展EHDV血清学监测,重视对该病的防控。此次血清学调查为我国西南地区EHD防控提供了数据参考。

    2021年07期 v.38;No.338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湖南省湘西州某养羊户主布鲁氏菌血清学阳性引发的畜间流行病学调查

    向导;严芳;王成;秦世新;谭庆辉;秦茂;

    2020年4月,湖南省吉首市一羊养殖户主确诊为布鲁氏菌血清学阳性。为查找感染来源,采用现场问询、实地察看、实验室检测等方式,对该养羊户及流行病学关联养殖场户进行了畜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发现:患病养殖户与其中一个流行病学关联养殖场户有从外省市引种情况,而其他3个关联场户均从这2个场户调入过羊群;对5个羊养殖场户全部的226只羊进行布鲁氏菌血清学检测,结果 4个场户检出阳性,个体阳性率为11.5%(26/226)。经羊群调入路径推测,羊养殖场户从外省市引种传入病原的可能性较大,其他养殖场户通过公共区域放牧和调入羊群导致疫情扩散。疫情提示,养殖场户应做好规范引种、隔离饲养及个人防护工作,相关部门应加强监测,做好产地检疫和流通环节监管。

    2021年07期 v.38;No.338 18-2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2018-2019年广西河池市山羊片形吸虫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韦喜梅;廖安翠;陈霞;黎剑威;黄玉淑;何凤愿;韦建华;谢婷;

    为了解广西河池市山羊片形吸虫的感染和流行情况,从2018年开始,连续2年在河池市11个县(区)采集存栏30只以上养殖场户的山羊血清7 632份,用间接ELISA方法进行片形吸虫抗体检测。结果显示:2018年、2019年的血清样品总体阳性率分别为44.34%、49.81%,场总体阳性率分别为79.72%、93.33%。结果表明,河池市山羊片形吸虫感染很普遍,感染程度较为严重,防控效果较差。结果提示,应加强宣传,提高养殖场户驱虫意识,制定并实施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本调查为全市制定山羊寄生虫病防控措施提供了数据参考。

    2021年07期 v.38;No.338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5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2020年山东省牛羊疫病报告及监测数据分析

    马珍驰;陈峰;渠珂;吕桂霞;徐栋;党安坤;

    为了解山东省牛羊疫病的流行及免疫现状,汇总2020年山东省牛羊疫病报告数据以及监测数据等信息,分析牛羊疫病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及病种分布;结合监测情况,分析牛羊疫病的免疫状况和暴发风险。2020年山东省牛病以新生犊牛腹泻、牛病毒性腹泻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为主,突发输入性牛结节性皮肤病,羊病以沙门氏菌病、绵羊疥癣和布鲁氏菌病为主;牛病主要集中在鲁北和鲁西北地区,羊病主要集中在鲁中、鲁西、鲁南及半岛北部地区;牛羊疫病有一定的时间分布特征,7—9月份牛病暴发较频繁,6—9月和12月羊病发病率较高;口蹄疫、小反刍兽疫免疫水平较高,整体暴发风险可控,但仍存在一定的牛羊口蹄疫非结构蛋白抗体阳性;布鲁氏菌病免疫水平偏低,感染抗体阳性群体内个体感染情况较严重,羊群感染程度高于牛群。分析提示:鲁北和鲁西北地区应重点加强新生犊牛腹泻、牛病毒性腹泻等牛病的防控,鲁中、鲁西、鲁南及半岛北部地区应加强沙门氏菌病、布鲁氏菌病等羊病的防控,继续推进牛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场(县)创建工作;对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等防控效果较好的疫病以及新传入的牛结节性皮肤病,应持续加强免疫和监测,防止疫情传入或复发。

    2021年07期 v.38;No.338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1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山东省毛皮动物养殖场户生物安全状况问卷调查

    曹艳丽;陈峰;党安坤;马慧玲;李玉杰;兰邹然;姜秀云;田夫林;王贵升;

    为了解山东省毛皮动物(水貂、狐狸和貉子)养殖场户生物安全措施实施情况,采用电子问卷调查法,从养殖场户基本信息、场内分区情况、饲料种类、防疫措施、消毒措施、饲养管理(饮水、繁殖、免疫等)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5份,涉及种用场、商品代场、散养户;被调查场户中,仅53.3%能做到办公区、生产区、生活区分开管理;以自配饲料为主,禽产品和海产品是主要饲料原料;大部分场户有全场消毒意识,但具体措施不完善;对动物胴体的无害化处理意识淡薄。调查表明,山东省毛皮动物养殖场户的生物安全意识较高,但是认识还不全面,在场区设计、消毒以及饲养管理、无害化处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安全漏洞。因此,毛皮动物养殖场户须加强生物安全控制,进一步提高对生物安全相关技术的认识。

    2021年07期 v.38;No.338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某小型肉牛屠宰场产气荚膜梭菌定量风险评估

    秦玉明;赵建梅;杨晓彤;丁家波;王君玮;孙佳丽;李巧玲;范学政;赵格;

    为探明小型屠宰场生产牛肉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消费风险及其生产链中的关键风险防控点,以北京市某小型肉牛屠宰场不同样品的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监测数据和调研数据为基础,构建了牛肉中产气荚膜梭菌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并通过@Risk软件模拟运行分析。通过模型模拟的屠宰后单头牛胴体表面产气荚膜梭菌污染量90%的可能分布在102.00~563.00 CFU,平均值为280.84 CFU,而实际监测数据拟合为291.17 CFU,说明模型可信。根据屠宰过程中各环节的模拟数据,构建了牛胴体表面携带产气荚膜梭菌消长变化图,发现产气荚膜梭菌携带量从剥皮后的122.31 CFU/头上升至屠宰后的280.00 CFU/头,屠宰环节携带量为0.11 CFU/100 g,而销售环节升至4.95 CFU/100 g。通过模型对各变量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胴体表面产气荚膜梭菌污染对牛肉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风险贡献最大(R=0.69),其次是空气中的带菌量,而销售环节100 g牛肉携带产气荚膜梭菌的风险主要与从屠宰到销售过程中牛肉带菌量变化有关(R=0.96)。可见,屠宰过程中肉牛的本底携带、空气中带菌量以及储运销售过程中的交叉污染是牛肉中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关键控制点。结合剂量-反应关系和膳食数据,模型评估的本屠宰场生产牛肉中产气荚膜梭菌引发的感染风险每年不足1例,风险极低。本研究构建了小型肉牛屠宰场屠宰过程中产气荚膜梭菌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可为牛屠宰场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2021年07期 v.38;No.338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8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蓝舌病病毒血清8型定性传入风险评估

    罗倩敏;韩佃刚;董俊;杨云庆;祝贺;叶玲玲;张冲;尹尚莲;李瑶瑶;何昌霖;董仙兰;艾军;

    2006年8月荷兰暴发的蓝舌病8型(BTV-8)疫情已蔓延至欧洲大陆,而国内目前尚未发现BTV-8感染的报道。为评估BTV-8传入国内的风险,采用定性评估方法,通过收集BTV-8疫源地国家的疫情信息数据,结合其病原学特征、传播媒介、分布及流行情况、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等方面的研究内容进行传入风险分析。鉴于我国与欧洲BTV-8疫源地各国的畜产品贸易以及活动物、精液和胚胎交易频繁,贸易数量巨大,而且BTV-8还可以通过家养动物与野生动物接触以及库蠓等媒介传播,综合分析认为BTV-8传入国内的风险较高。建议加强边境口岸检验检疫,以及牛羊等反刍动物及库蠓的BTV-8监测,防范BTV-8传入国内,并做到传入时早发现、早控制。

    2021年07期 v.38;No.338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兽医管理

  • 机构改革后基层兽医防疫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李文钢;韩克元;王镇;王芳蕊;杨颖;朱向东;

    随着各涉农区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天津市基层兽医防疫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形势下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仍存在困难和挑战。本文从乡镇兽医防疫人员、村级防疫员两个方面对天津市基层兽医人员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总结分析了基层兽医防疫体系存在的管理体制不畅、基层防疫人员待遇普遍较低、基层兽医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最后,从深入贯彻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稳定村级防疫员队伍、加强基层畜牧兽医人员培训、完善基层设施建设、推进社会化服务等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以期为其他地区增强基层兽医防疫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2021年07期 v.38;No.338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辽宁省养殖环节死亡生猪无害化处理现状

    刘俊;

    为揭示辽宁省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对辽宁省无害化处理中心及其收集体系建设运行情况、2017—2020年生猪无害化处理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截至2021年3月,辽宁省共建成24家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主要集中在辽西地区,而辽东地区的抚顺、本溪和丹东3市目前尚未建成;24家无害化处理中心共配备156辆病死畜禽收集运输车,收集范围覆盖52%(52/100)的县区和78.95%(15/19)的生猪销售大县;2017—2020年全省养殖环节生猪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5.19%、7.81%、7.43%和11.99%,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建议尽快完善辽东山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优化辽西地区无害化处理产能配置、深入实施无害化处理与养殖业保险联动、建立无害化处理法治与标准化体系。本研究可为辽宁省乃至全国更好地开展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提供参考。

    2021年07期 v.38;No.338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内蒙古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成效与展望

    李润清;张福柱;赵晶晶;秀英;王占斌;许大伟;杨海燕;王静;

    内蒙古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在我国信息化、网络新技术不断完善基础上自主研发和创新中建立起来的,实现了多项功能全国领先,为内蒙古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做出了较大贡献。本文通过回顾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发展历程,描述了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提升当地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效率和成绩,并建议进一步利用好当前的信息化、网络新技术,提升完善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管理系统,以推动动物卫生监督事业持续高效发展。

    2021年07期 v.38;No.338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新形势下新疆伊犁州直属县市屠宰行业现状

    刘诗铭;姜鑫;

    本文介绍了新疆伊犁州直屠宰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了伊犁州畜禽就地屠宰量低、屠宰场(点)设置不合理、落后屠宰产能竞争激烈、监管力量弱化等发展痛点,提出了加快编制州县级屠宰企业设置规划、提升企业冷链物流建设、落实企业分级动态管理、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推进监管等有关思考,以期为强化屠宰监督管理,鼓励屠宰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屠宰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2021年07期 v.38;No.338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甘肃省天水市生猪屠宰企业非洲猪瘟检测能力提升措施

    李小珍;马萍;王美菊;庾珍珍;宋凤梅;

    着力加强和提升生猪屠宰企业非洲猪瘟检测实验室建设是有效防范非洲猪瘟传播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提升屠宰企业非洲猪瘟自检能力,对甘肃省天水市生猪屠宰企业非洲猪瘟自检体系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系列提升指导措施。调研发现:2019年以来,通过优化实验室配置、增加检测人员数量、加强检测人员培训和强化生物安全防护措施等,天水市屠宰企业非洲猪瘟检测能力明显提升。本文为我国其他地区生猪屠宰企业提升非洲猪瘟自检能力提供了参考。

    2021年07期 v.38;No.338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9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专论综述

  • 新型免疫佐剂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

    彭何涛;李木子;宋翠平;赵肖璟;赵思俊;

    碳纳米管具有多种良好的生物学特性,是近几年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纳米材料之一,可增强机体免疫应答,提高特异性抗体水平,在免疫佐剂研发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碳纳米管作为免疫佐剂的优势在于其有极高的比表面积,可以非特异性吸附多种药物、基因、蛋白质等物质;可进入免疫细胞,且不破坏细胞膜结构,从而为抗原运输和递送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关于碳纳米管作用机体免疫应答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增强机体免疫应答的确切作用机制尚未揭示,今后需对碳纳米管最佳的功能化修饰方式、最适的免疫剂量及免疫毒性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总结分析了碳纳米管作为佐剂的优势及其应用研究情况,以及存在的潜在问题及下一步研究重点,以期为碳纳米管免疫佐剂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2021年07期 v.38;No.338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下载次数:6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单分子免疫阵列技术在传染病诊断中的应用

    樊晓旭;张皓博;刘蒙达;迟庆安;亓菲;刘婷婷;孙淑芳;范伟兴;

    单分子免疫阵列(single molecule array,Simoa)技术,又称"数字ELISA",是近年来新开发的一种数字免疫分析方法,将单分子计数用于蛋白质生物标记物的检测。该方法可测量各种不同基质(血清、血浆、脑脊液、尿液、细胞提取物等)中的蛋白质,检测限可达飞摩尔(fg/mL)数量级,灵敏度较传统ELISA提高约1 000倍。目前,该技术在一些重大传染病,如新冠肺炎、结核病、艾滋病、朊病毒病诊断中的优势逐渐凸显。Simoa技术可帮助监测新冠病毒感染进程,有望实现早期高灵敏度诊断,以区分新冠肺炎轻症和重症患者;有望帮助诊断活动性结核病,并可以监测结核病治疗效果;可更准确检测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免疫相关蛋白含量变化,提高早期诊断的灵敏性;可在羊瘙痒病临床症状出现前检测活体动物血清,提高痒病早期检测能力,从而有望用于人类克雅氏症诊断。未来,通过开发相关病种的检测试剂盒,有望利用Simoa技术提高疫病的综合诊断能力,还可进行疫苗免疫效果评价,为疫病防控提供依据。

    2021年07期 v.38;No.338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
    [下载次数:5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纳米抗体筛选和表达技术研究进展

    朱光;王译晨;宋莎莎;张麦收;王加才;

    纳米抗体(nanobody,Nb)是在骆驼血清中发现的一种新型抗体,具有相对分子质量小、稳定性高、亲和力高、组织渗透性强以及可识别抗原缝隙表位、进一步改造和表达等特点。Nb筛选技术分为噬菌体展示、酵母双杂交、mRNA展示以及高通量测序和质谱分析等4种,它们都能够快速筛选到特异性Nb。对具有高度亲和力的Nb,多种表达系统均可以实现高效表达。其中:原核表达最常用,其操作相对简单、产量大、生产成本低,但要去除表达出的重组蛋白内毒素;酵母表达可以直接收集培养基上清纯化,杂蛋白含量少,但可能存在过度糖基化问题;植物宿主可以大量表达Nb,但基因操作过程繁琐,且分离纯化Nb相对困难;哺乳动物细胞生产抗体也是较常用的方式,但生产成本较高。针对每一种筛选方法和表达系统目前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在选择时,应以实验室条件为基础,充分了解筛选对象的结构、功能和用途,根据不同目的选用。本文对Nb结构特点、筛选及表达以及在动物疫病防治中的应用展开论述,可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2021年07期 v.38;No.338 79-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下载次数:2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猪场紫外消毒技术研究进展

    赵铖;樊士冉;杜晓冬;邓启伟;刘聪;

    在养猪业发展进程中,生物安全防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紫外消毒技术以消毒效率高、使用成本低及安全性高等特点,在猪场生物安全领域开始受到关注,并取得一些进展。但是紫外消毒技术仍存在病原体灭活不完全等情况,其灭活效果是紫外消毒作业中最被关心的问题。本文就影响紫外消毒效果的因素、灭活常见猪病原体所需紫外剂量以及紫外消毒在猪场的应用分别展开论述。同时,针对研究发展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和思考,以期为提高猪场紫外消毒效果和效率提供参考。

    2021年07期 v.38;No.338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0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技术支撑

  • 牛羊布鲁氏菌cELISA与RBT、SAT检测方法比较

    韩勇;韩永平;刘玉洁;

    为比较牛羊布鲁氏菌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ELISA)与其他免疫学方法检测的一致性,使用2种国产布鲁氏菌cELISA试剂盒以及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试管凝集试验(SAT)方法,对采集自山东省日照市的122份牛羊血清样品分别开展布鲁氏菌抗体检测,比较2种cELISA试剂盒与RBT、SAT检测符合率和Kappa值。结果显示,2种cELISA试剂盒与RBT、SAT的符合率均在82%以上,Kappa值均大于0.61。结果表明,2种国产cELISA试剂盒适于牛羊布鲁氏菌净化检测。本文为牛羊布鲁氏菌血清学检测方法的选择应用提供了参考。

    2021年07期 v.38;No.338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不同非洲猪瘟病毒荧光PCR检测试剂盒在检测猪肉及猪肉制品中的比较

    韦莹;陈丽芸;刘闯;陈立军;

    为了解不同非洲猪瘟病毒荧光PCR检测试剂盒在检测猪肉及猪肉制品中的特征,采用国内外6种商品化非洲猪瘟病毒实时荧光PCR检测试剂盒,分别对同一样本开展稳定性试验,对相同非洲猪瘟强阳性、中阳性及弱阳性样本开展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6种试剂盒扩增稳定性良好;对强阳性样本,所有商品化试剂盒均能检出;对中阳性及弱阳性样本,特别是弱阳性样本,不同试剂盒的检出情况不尽相同。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检测试剂盒。本试验为一线工作者选择使用不同商品化非洲猪瘟检测试剂盒提供了一定参考。

    2021年07期 v.38;No.338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3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猪肉中22种磺胺类药物残留

    王宏宇;武云龙;赵栋皓;孙晓亮;李木子;曹旭敏;宋翠平;赵思俊;李存;

    为探索一次性检测猪肉中多种磺胺类药物残留的检测方法,建立了同时测定猪肉中22种磺胺类药物残留的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样品用3%乙酸乙腈提取,MCX固相萃取柱净化,水和甲醇淋洗,5%氨化甲醇洗脱,氮气吹至近干,0.1%甲酸-乙腈(9:1,V/V)溶液复溶,二极管阵列检测器270 nm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对22种磺胺类药物检测的线性关系良好(R2> 0.999),定量限为2.5~10.0μg/kg,检测限为1.0~4.0μg/kg;各药物平均回收率为83.2%~96.6%,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1%~3.5%和3.6%~13.4%。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成本低廉,且操作简单、快速,可用于猪肉样品中多种磺胺类药物残留的同时检测。

    2021年07期 v.38;No.338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6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