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安琪;于晓慧;彭真奇;蒋文明;克军宏;李阳;李金平;袁丽萍;许立华;王静静;刘华雷;
为了解目前我国鸽群中鸽圆环病毒(pigeon circovrius,PiCV)的流行现状及遗传变异情况,2021—2022年对山东等11个省(自治区)PiCV感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共采集鸽相关样品658份,采用PCR方法进行PiCV病原学检测,并对3份PiCV病原学阳性样品进行基因组序列测定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在主动监测的9个省(自治区)49个采样点中,检出464份PiCV病原学阳性样品,个体阳性率为75.20%(464/617),场点阳性率为91.84%(45/49),其中河南省个体阳性率最高(100%);在被动监测的3个省41份病死鸽组织样品中,共检出28份PiCV病原学阳性样品;3份病原学阳性代表样品(QingDao 957、JiLin2、FuJian 1179)与已报道的24条PiCV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为87.30%~95.90%;QingDao 957和JiLin 2与国内报道的JS15-1序列亲缘关系较近,而FuJian 1179与国外报道的PL53参考序列属于同一分支,推测QingDao 957和JiLin2毒株在国内流行的PiCV中占主导地位,而FuJian 1179可能是通过国际贸易等传入的新病原。结果表明,PiCV在我国部分地区鸽群中污染面较广,感染较严重,且来源复杂。因此,应加强鸽场的饲养管理,提高鸽群抵抗力,同时在外部引种时要做好病毒检测,以有效控制PiCV流行。
2023年07期 v.40;No.362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8 ] - 王素春;周凯钰太;潘俊慧;肖志宇;徐太辉;李金积;张富友;禹兰平;杨文静;崔成都;孙福亮;王楷宬;
为了解GI-19型(QX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的病原特性,筛选6株GI-19型IBV进行EID_(50)测定以及鸡胚致病力和雏鸡致病性试验,并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基因组测序,分析病毒基因组和主要结构蛋白编码基因生物特性。结果显示:IBV/Chicken/Hubei/S1402/2021分离株对鸡胚有致病性,导致鸡胚表现胚体蜷缩、矮小等典型病变特征,经SPF鸡胚传代至第5代,表现较为稳定的EID50 (10~(-5.33)/0.1 mL),但其对雏鸡无致病性;IBV/Chicken/Sichuan/C1452/2021分离株对鸡胚没有致病性,但将其接种1日龄雏鸡,可导致雏鸡出现33.33%(5/15)的发病率,引起的典型病变为雏鸡肾脏尿酸盐沉积。对6株GI-19型IBV分离株的基因组和主要结构蛋白编码基因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和生物特性分析,发现IBV/Chicken/Hubei/S1402/2021分离株与其他分离株存在明显差异,且在1a和1b基因区域存在重组现象。结果表明:我国流行的部分IBV毒株对鸡胚和雏鸡的致病性存在差异;IBV毒株S1基因的变异可能会影响其致病力,而N基因的变异可能会影响其感染细胞的能力。本研究分析了部分GI-19型IBV毒株的病原学特征,为揭示IBV的致病机理和免疫机制奠定了基础,为制定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防控策略提供了依据。
2023年07期 v.40;No.362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9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6 ] - 何信群;苏敬良;徐玉;李来旭;李阁;刘哲君;李小意;徐光菊;田燕;王灵强;张晏;何虹霞;明月月;
为了解鸭源新型鹅细小病毒(NGPV)的生物学特性及遗传进化情况,将江苏省某鸭场送检的疑似发生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的鸭心脏、肝脏和脾脏等组织样品,经接种鸭胚分离病毒,对分离株进行ELD_(50)测定、动物回归试验,并对其VP3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分离鉴定结果显示:成功从送检的约17日龄樱桃谷鸭组织样品中分离到1株NGPV,将其命名为YJDS-19-16株;分离株YJDS-19-16 ELD_(50)为10~(-5.7)/0.2mL,可引起试验鸭出现食欲不振、精神沉郁、采食量减少、生长发育不良和跛行等典型症状,并可成功复制出舌外露症状。构建的VP3基因遗传进化树显示,水禽细小病毒主要分为两个大支,经典番鸭细小病毒(MDPV)类为一支,经典鹅细小病毒(GPV)类为一支,且NGPV与GPV亲缘关系最近;VP3基因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YJDS-19-16株与其他NGPV同源性为98.6%~99.9%,与经典GPV同源性为92.7%-96.1%;VP3蛋白氨基酸替换分析结果显示:第504位(S→R)为YJDS-19-16株独有。基因重组分析结果显示,YJDS-19-16株潜在的主要亲本和次要亲本分别为GPV 06-0329株和GDaGPV株,且重组可能分布于522~1 060 bp。结果表明,引起鸭发生短喙侏儒综合征的分离株YJDS-19-16为鸭源NGPV,可能是一种重组病毒。本试验可丰富NGPV的研究资料,为水禽细小病毒遗传以及该病的诊断和预防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023年07期 v.40;No.362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1 ] - 庄青叶;陈晓瑛;姚冬芹;郭嫔;王素春;孙德发;鞠雷;牟科萱;郭洪梅;
猪圆环病毒3型(PCV3)是危害我国养猪业的重要病原之一。为探索猪场环境因子与PCV3传播的相关性,揭示实际生产周期中的PCV3传播规律和环境关键风险控制点,在内蒙古自治区某规模化猪场,筛选5个有临床流行病学意义的猪舍,按照实际生产周期,分3批次共采集75份不同类型的环境样品,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PCV3检测,分析不同生产阶段在不同类型环境样品中的PCV3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在5个猪舍3批次采集的75份不同类型环境样品中,PCV3阳性率为60.00%;5个猪舍不同类型环境样品,在进猪前3 d检测均为PCV3阴性,在进猪后约15 d检测均为PCV3阳性,4个猪舍在进猪后约30 d检测均为PCV3阳性;5个猪舍的垫子、料槽、风机和漏粪板样品中病毒含量均较高。结果表明:5个猪舍流行的PCV3并非由进猪之前(空舍时期)的环境消毒不彻底所致,而可能与引进猪只的健康状况、生产管理等相关;猪舍内的垫子、料槽、风机和漏粪板等可能是PCV3传播中的关键环境风险控制点。本研究从环境控制的角度,提出了PCV3传播中的关键环境风险控制点,为PCV3感染的精准防控提供了参考。
2023年07期 v.40;No.362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4 ]
- 于辉;李金磊;方忠意;贾玉华;魏茜;杨希祥;
为了解河南省市场销售冷冻鸡胸肉的品质及卫生状况,从农贸市场和规模化超市抽取冷冻保存40~110d的鸡胸肉样品126份,进行沙门氏菌、大肠菌群、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菌落总数以及挥发性盐基氮检验。结果显示:共检出沙门氏菌阳性样品8份,阳性率为6.3%;大肠菌群阳性样品111份,阳性率为88.1%;未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阳性样品;菌落总数范围为1.1×10~4~4.0×10~5CFU/g,挥发性盐基氮含量范围为9.6~13.4 mg/100 g,均未超出国家标准和相关规定。结果表明,河南省市场销售冷冻鸡胸肉在保存期110 d内品质良好,但大肠菌群污染较为普遍,也存在沙门氏菌污染风险。提示鸡屠宰、加工企业应严格控制微生物污染,消费者应购买距生产日期较近的冷冻鸡胸肉产品,加工过程中注意防护,且须彻底煮熟食用。
2023年07期 v.40;No.362 30-3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杨振波;刘庆辉;胡毅军;陈世文;李永福;
为了解屠宰环节猪群猪链球菌2型感染及环境污染情况,评估屠宰环节猪链球菌2型传播风险,在广东省东莞市所有的10个生猪屠宰场采集570份猪扁桃体、1 200份环境拭子样品,以及120份猪胴体和120份猪内脏表面拭子样品,采用荧光PCR方法进行猪链球菌2型核酸检测。结果显示:猪扁桃体样品的猪链球菌2型阳性率为0.88%;屠宰环境拭子样品的阳性率为3.17%,其中待宰区为3.50%,屠宰区为8.50%,分割区为4.00%,屠宰工具为3.00%;在车间出入口的猪胴体和猪内脏表面拭子样品中检出猪链球菌2型阳性,其中猪胴体阳性率为0.83%,猪内脏阳性率为4.17%。结果表明,东莞市屠宰场猪群中存在猪链球菌2型感染,猪群携带的病原对屠宰加工环境以及屠宰加工产品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因而屠宰场存在传播猪链球菌2型的风险,需要加强对屠宰场环境及屠宰用具的清洗消毒以及相关职业人群的自身防护教育。
2023年07期 v.40;No.362 36-3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2 ] - 赵胜杰;盛敏;董宏伟;朱凤霞;
2022年4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河南省上蔡县发现一例人感染禽源H3N8亚型流感病毒病例。为探究感染病原来源,了解禽间H3N8亚型流感病毒感染情况,对该病例所在村庄及关联场点开展了禽间H3N8亚型禽流感紧急流行病学调查。在关联场点“诚信鸡店”的禽口咽-泄殖腔拭子中检出H3N8亚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推测该病例的感染可能与密切接触携带病毒的家禽相关;“诚信鸡店”售卖的禽只来自驻马店市驿城区“众信市场”,而该市场活禽大多来自外省份,因此病原通过农贸市场由外地传入的可能性较大,但不排除通过野禽传入的可能。本地家禽中未检出H3N8亚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说明病毒在本地禽群中流行的风险较低。调查提示,禽流感病毒在当地活禽交易市场存在一定的污染,且不同亚型病原共存,需进一步加强流行病学调查、监测和禽群免疫工作,通过积极宣传引导,提升养殖场户的生物安全水平。
2023年07期 v.40;No.362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1 ]
- 唐小明;彭志;张坤;谢怡灵;王卫国;胡巧云;鲁杏华;范仲鑫;
实验室检测能力比对与能力验证是评估实验室检测质量的重要手段。2022年4月,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检测能力比对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湖南省组织全省14个市级77个县级兽医系统实验室开展了检测能力比对,267个实验室开展了非洲猪瘟能力验证。市级开展禽流感病毒H5/H7亚型核酸鉴别检测、非洲猪瘟病毒核酸检测、O型口蹄疫病毒抗体检测3个项目,县级开展非洲猪瘟病毒核酸、O型口蹄疫病毒抗体以及布鲁氏菌抗体检测3个项目,非洲猪瘟检测实验室开展非洲猪瘟病毒核酸检测项目,每个项目各5份盲样。结果显示:12个市级和59个县级系统实验室所有比对项目检测结果全部准确,实验室整体准确率为78.02%,1 355份样品中1 317份样品检测结果准确,样品整体准确率为97.20%;267个参加非洲猪瘟能力验证的实验室中,224个实验室核酸检测结果准确,实验室整体准确率为83.90%,1 335份样品中1 265份样品结果准确,样品整体准确率为94.76%,其中屠宰企业样品准确率最低(93.30%)。结果表明:湖南省兽医实验室检测能力整体良好,但部分县级兽医系统实验室及屠宰企业实验室检测能力有待加强。各地应继续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强化技术培训,全面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
2023年07期 v.40;No.362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3 ] - 胡媛媛;赵屹钦;吕嵘;张文东;曾邦权;王俊美;杜润;赵珍;陈红艳;赵焕云;
为全面了解云南省兽医系统实验室检测能力和水平,提高各级兽医实验室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能力,2018—2022年云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全省16个州(市)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简称州市级实验室)、30个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站/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站实验室(简称测报站/监测站)、79个已通过兽医系统实验室考核的县(区)级兽医实验室(简称县区级实验室)开展了检测能力比对工作。11个检测项目均采用国家标准进行比对。结果显示:各年份实验室正确率为52.27%~70.97%,样品正确率为94.04%~96.06%;连续5年全部正确的实验室有7个,此外还有10个实验室连续3年全部正确。结果表明,全省大部分兽医系统实验室具备了相应的检测能力和水平,且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能够为云南省动物疫情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提供有力支撑,但部分县区级实验室及个别测报站/监测站仍有不足,尤其在HA-HI检测项目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继续加强实验室管理,强化实验技能培训,提升检测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积极支持有条件的测报站/监测站、县区级实验室开展分子生物学检测,以进一步提高全省兽医系统实验室检测水平,提升动物疫情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能力。
2023年07期 v.40;No.362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9 ] - 陈静;刘华;王维;周迎春;何长生;朱良强;
2014年开始,动物疫病防治员被列为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工种之一。为提升基层动物疫病防治员整体职业技能水平,安徽省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牵头安徽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等单位,组织了农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动物疫病防治员(以下简称“竞赛”),2014—2022年共开展了7次省级竞赛并参加了5次国家级竞赛。从历年省级竞赛结果来看:个人和团体前3名的成绩合格率都高于60%,呈波动状变化,其中2014年最低,2016年最高;个人和团体前3名选手来自六安市的人数最多。从国家级竞赛结果来看,2016年团体总分最高,为全国第3名;个人最好成绩出现在2018年。历届竞赛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以及全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坚实技术保障。今后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加强宣传动员,积极与相关机构沟通,加大奖励力度,强化理论培训、实操训练及心理辅导,以提升本省动物疫病防治员竞赛成绩和整体职业技能水平。
2023年07期 v.40;No.362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4 ] - 李新路;高向向;
根据国家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政策规定,2017年黄山市在全市实施动物强制免疫疫苗“先打后补”政策试点。通过政策引领、会议推动、试点示范等措施,有序推进强制免疫“先打后补”政策实施,在推进养殖场(户)强制免疫主体责任落实,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等方面效果显著。但是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发现了动物防疫体系弱化、工作开展不平衡、养殖场(户)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由此提出强化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增强免疫服务供给能力、优化政府服务水平等思考,以期为全面推进动物强制免疫“先打后补”工作提供参考。
2023年07期 v.40;No.362 61-6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4 ] - 李素琳;曹荣东;马娜;和塍;李德林;洪瑞凤;
为解决牛肉中检出“瘦肉精”后,如何对屠宰主体处罚的问题,通过对一起屠宰牛肉中检出“瘦肉精”案件进行分析,引出目前各地对该类案件的4种处理情形,认为对于屠宰后出场的未深加工或未制作为肉类制品的检出“瘦肉精”的牛肉,在达不到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下,应当按违反《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第三条,将案件定性为“生产不符合法定要求牛肉案”,由农业农村部门对屠宰主体进行行政处罚。本文为各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官方兽医处理类似案件提供了参考。
2023年07期 v.40;No.362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6 ]
- 黄家丽;程蓓蓓;
亨尼帕病毒(Henipaviruses)是副黏病毒科的一类负股单链RNA囊膜病毒,能引发人类和动物的脑炎和严重呼吸系统症状等,致死率高。近年来,亨尼帕病毒属新成员被不断发现,病毒分布范围逐渐扩大,其致病机制尚不清楚,对其感染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因而该病毒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和畜牧产业发展带来严重威胁。本文通过对亨尼帕病毒的流行情况、致病机制及疫苗研发等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期为该病防控提供参考。
2023年07期 v.40;No.362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9 ] - 胡云皓;门立强;吴好庭;刘绯;王嘉;翟天舒;万建青;毛娅卿;
尼帕病毒性脑炎(Nipah virus encephalitis,NVE)是一种新发的人兽共患病,可引起致命性脑炎,发病率和致死率极高,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果蝠为该病的天然宿主,可将病毒通过动物媒介传播至人,引发人际传播。近年来,马来西亚、新加坡、孟加拉国、菲律宾和印度等国都暴发了NVE。该病病原天然宿主分布广泛,尚无批准的疫苗或治疗药物,因此具有全球大流行的风险。该病无典型的临床特征,这大大增加了防控难度。在流行地区进行常规监测和对从流行地区返回人员进行及时检测,可以有效遏制NVE传播;加强对该病流行病学及相关传播风险因素研究以及生物安全防控、实验室诊断、疫苗免疫等防控措施研究,对防止NVE传入和及时控制其在国内的暴发至关重要。
2023年07期 v.40;No.362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陈昱瑾;董宣;王国浩;于永翔;芦晨阳;黄倢;
核酸检测技术是目前动物疫病诊断和食品安全监测的重要手段。多重核酸检测技术可同时检测多种病原,具有通量高、损耗低的优势,在疫病诊断和食品安全监测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已研发出多种多重核酸检测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多病原核酸检测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多病原核酸检测技术、生物芯片多病原核酸检测技术、高通量测序多病原核酸检测技术等。由于检测原理不同,不同方法之间的检测性能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通过概述基于PCR/RT-PCR、LAMP/RT-LAMP、生物芯片、高通量测序建立的多重核酸检测技术,全面分析其在动物疫病诊断和食品安全监测领域中的特点和具体应用策略,以期推进病原检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动物疫病诊断及食品安全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2023年07期 v.40;No.362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下载次数:476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9 ]
- 赵冉;蔡振鸿;彭小莉;陈琼;李传勇;孔繁德;许秋贝;宋娜杰;陈雅婷;石文志;刘文媛;
为快速鉴别检测猪冠状病毒,使用一步法试剂,对猪δ冠状病毒、猪肠道α冠状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以及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检测方法进行优化,建立了同时检测上述4种病毒的“一步法”多重荧光RTPCR。随后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进行评估,并将其用于厦门市规模猪场上述4种腹泻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敏感性高,对上述4种病毒阳性质粒的最低检出限均可达10~1 copies/μL;特异性好,对4种病毒的单一及混合模板进行检测时,均可在相应荧光通道中获得良好的扩增曲线,而对其他病毒和细菌无扩增信号;重复性好,批间试验变异系数小于1.1%。使用该方法对从厦门市53家猪场采集的265份腹泻样品进行检测,4 h即可完成全部检测,猪δ冠状病毒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场阳性率分别为18.87%和5.66%,未检出猪肠道α冠状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及重复性好,操作简便、耗时短,适用于临床大批量样本的检测,可为防控猪腹泻疾病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2023年07期 v.40;No.362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0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 ] - 王彩霞;史喜菊;冯春燕;于浩洋;仇松寅;刘晓飞;陈冬杰;贾红;吴绍强;林祥梅;
为制备非洲猪瘟病毒CD2v蛋白阻断ELISA候选单克隆抗体,并探究其免疫学特性,以真核表达的CD2v蛋白免疫BALB/c小鼠,经两次免疫后采集小鼠血清,以间接ELISA检测小鼠多抗血清效价。对血清效价最高的小鼠进行加强免疫后,取脾脏进行细胞融合。通过有限稀释法筛选能够稳定分泌CD2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采用小鼠体内诱生腹水法和辛酸-硫酸铵法获得纯化的CD2v单克隆抗体,对其进行免疫学特性检测。间接ELISA试验显示,4号小鼠血清效价最高(1:72 900),选取该小鼠脾脏进行细胞融合,经过筛选得到4株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21D10、21G8、36A3和38G8,亚型鉴定均为IgG_1/κ,经检测36A3 ELISA效价最高,可达1:2.187×10~5。免疫荧光试验显示,36A3抗体能与细胞内表达的CD2v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而与携带His标签的p30蛋白无交叉反应;特异性鉴定结果显示,36A3抗体特异性良好,与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以及非洲猪瘟病毒p72蛋白均无反应;亲和力检测显示,36A3抗体亲和力较高,亲和常数(Ka)为9.68×10~8L/mol。初步建立的阻断ELISA试验显示,36A3能够有效区分阴阳性血清,N/P高达12.53,提示其为非常有效的阻断ELISA候选抗体。本试验结果为深入研究非洲猪瘟病毒CD2v蛋白功能及研发非洲猪瘟病毒阻断ELISA血清学检测试剂盒奠定了基础。
2023年07期 v.40;No.362 9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0 ] - 张喜悦;张铭洋;赵格;曲志娜;刘俊辉;王娟;赵建梅;高玉斌;黄秀梅;刘娜;程慧敏;徐佳微;邹明;王君玮;
弯曲杆菌引起的食源性胃肠道疾病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一项严重经济和公共卫生负担。当前国内外进行的弯曲杆菌属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的靶基因均为16S rRNA基因。为满足检测试剂标准化需求,制备了候选弯曲杆菌16S rRNA基因质粒DNA标准物质,经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证实其于-20℃保存12个月,4℃短期保存8 d,反复冻融30次后依然稳定。对候选标准物质采用微滴式数字PCR (ddPCR)方法,联合8家实验室进行联合定值,对不确定度进行量化、合成,确定了标准物质的扩展不确定度。最终确定弯曲杆菌16S rRNA质粒DNA标准物质标准值为4.95×10~3 copies/μL,扩展不确定度(k=2)为0.47×10~3 copies/μL。临床试用结果表明,该产品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该标准物质的研制,为我国弯曲杆菌分子生物学检测试剂的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2023年07期 v.40;No.362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8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2 ] - 陈寿旭;匡俊宇;蒋静;马丽艳;周俊芳;
水霉病(saprolegniasis)是危害淡水养殖鱼类的重要疾病,其相关防治策略尤其是环境友好的绿色生物防治制剂研制与应用是近年来科研与养殖一线的关注点。本研究通过分子扩增、测序以及生化鉴定等方法,从患水霉病的异育银鲫中分离鉴定了一株寄生水霉(Saprolegnia parasitica) JY1,并从正常淡水养殖环境中分离获得一株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JD;2个菌株与寄生水霉菌株SP/OM/UK/H4/2021和荧光假单胞菌菌株L321的序列相似度分别为99.85%和100%。荧光假单胞菌JD与寄生水霉JY1的体外对峙试验结果显示,JD可在长满寄生水霉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平板上缓慢而持续抑杀JY1,直至JY1菌丝全部降解;菌株JD和JY1在液体沙氏培养基中共培养时则显示,共培养的寄生水霉JY1出现菌丝管壁破损,菌丝折断、脱落,孢子囊壁破损,菌丝和孢子囊内孢子逸出等现象,最后大量菌丝降解、死亡。结果表明,荧光假单胞菌菌株JD或其分泌成分具有开发成防治淡水鱼水霉病制剂的潜力。
2023年07期 v.40;No.362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 ] - 高志存;石露莎;余舒宁;杞虹;高芸;李水兰;段文学;崔惠娟;
为建立一种动物源性食品(鸡肉、猪肉以及鸡蛋)中8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培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达氟沙星、恩诺沙星、沙拉沙星)多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将鸡肉、猪肉以及鸡蛋样品绞碎或匀浆后经磷酸盐缓冲溶液提取(鸡蛋样品需增加正己烷脱脂步骤),以Waters Oasis HLB固相萃取柱净化,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最优试验条件下测得8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本方法对8种药物的检出限为0.4~2.0μg/kg,定量限为2.0~10.0μg/kg;在3个残留量添加水平下,8种药物的平均回收率为83.3%~110.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1%~4.8%。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灵敏、稳定,达到了兽药残留检测要求,可为基层动物源性食品中限用和停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多残留检测提供技术参考。
2023年07期 v.40;No.362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下载次数:460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