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丁中;滕焯;程玉婷;任云鑫;岳华;汤承;
为调查青藏高原地区引起犊牦牛腹泻的主要病原,2021年6月—2022年8月采集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共21个场的239份腹泻犊牦牛粪便,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A群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 A,BRVA)、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of genotype 1,BVDV-1)、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BCoV)、牛传染性鼻气管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IBRV)、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沙门氏菌6种腹泻病原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239份腹泻样品的个体阳性率为64.44%,场阳性率为42.86%~90.48%;BRVA、BVDV-1、BCoV、IBRV、ETEC、沙门氏菌的个体阳性率分别为28.87%、26.78%、5.44%、28.45%、17.57%、16.32%,青海省样品中BRVA(35.29%)与BVDV-1(30.88%)个体阳性率较高,西藏自治区样品中IBRV(93.75%)与ETEC(75.00%)个体阳性率较高,四川省样品中BRVA(24.46%)、IBRV(22.30%)与BVDV-1(27.34%)个体阳性率较高;混合感染率为62.99%,二重、三重、四重感染率分别为42.86%、15.58%、4.55%,未见五重及以上混合感染,以BRVA、BVDV-1、IBRV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为主。结果表明:上述6种病原在青藏高原地区腹泻犊牦牛中广泛流行,不同地区的病原流行情况存在差异,混合感染现象较为普遍,建议加强青藏高原地区BRVA的检测与控制,推进BVDV-1和IBRV灭活疫苗在牦牛中的推广应用。
2024年04期 v.41;No.371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郑欢莉;冷思明;张懿;王镇;李红芳;赵珍;杜润;段博芳;赵焕云;曾邦权;
2022年7月31日,某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当地饲养的黄牛相继发病死亡。为探寻黄牛急性死亡原因,云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紧急流行病学调查。综合现场调查、病理剖检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此次暴发的疫病是气肿疽,袭击率为6.73%(28/416),病死率为100%(28/28)。综合气肿疽流行特点及当地疫病流行史,推测当地存在疫源地和未及时免疫新生牛群是此次气肿疽暴发的主要原因。通过采取饲喂抗菌药物,及时隔离治疗,开展彻底消毒,紧急免疫,加强饲养管理等干预措施,疫病得到有效控制。结果提示:在存在疫源地的情况下,做好药物预防并及时进行免疫接种是防控气肿疽的重要措施。
2024年04期 v.41;No.371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9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冉艳洪;王俐梅;颜欣欣;周珊珊;宋慧;杨威;
为了解恒河猴在实验室饲养环境下的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采用直接涂片法和饱和食盐水漂浮法,对采集的66只试验用恒河猴新鲜粪便进行肠道寄生虫检查,并评估了血液学、血液生化学相关指标以及驱虫药物的驱虫效果。结果显示:从66只恒河猴新鲜粪便中检出类圆线虫和鞭虫2种肠道蠕虫卵囊,感染率分别是9.1%和12.1%,均为单一感染且感染强度较低;感染类圆线虫或鞭虫恒河猴的血液学指标(WBC、RBC、HGB、MCH、MCHC、HCT、MCV、PLT、PDW、MPV、PCT、LYMPH、MONO、EO、BASO)和肝肾功能指标(ALT、AST、ALP、LDH、TP、BUN、CREA)与健康动物无显著差异(P>0.05);连续使用伊维菌素注射液或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片均能有效驱除感染的类圆线虫或鞭虫。结果说明:恒河猴在实验室饲养环境下,其肠道寄生虫的感染种类较少,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较低,对动物健康状况无明显影响,通过良好的饲养管理和完善的药物驱虫程序能实现对猴肠道寄生虫病的有效控制。
2024年04期 v.41;No.371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7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师清博;陈新忠;邓蒲媛;何勇君;熊伟曼;刘阳;李韬;李艳明;张智鹏;王新卫;
为了解陕西省略阳县乌鸡场鸡白痢流行情况及风险因素,2021年5—11月对略阳县规模乌鸡场开展了鸡白痢场群流行率调查,并建立了鸡白痢预测模型进行风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略阳县乌鸡场鸡白痢场群表观流行率为65.9%,真实流行率为64.2%(95%CI:49.5%~78.9%)。“外来人员串场”[OR=15.435,(95%CI:2.187~108.927),P<0.05]和“常年使用抗菌药物”[OR=12.078,(95%CI:1.397~104.434),P<0.05]是导致鸡白痢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经Hosmer-Lemeshow(H-L)检验,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82(95%CI:0.69~0.95),预测模型拟合优度较好,预测性能尚可。结果说明:略阳县乌鸡场鸡白痢场群流行率较高,且存在高风险因素。建议进一步严格饲养管理及生物安全防控,强化养殖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根据本场的感染特点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合理开展预防或治疗。
2024年04期 v.41;No.371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黄晓兵;张传亮;刘爱军;倪柏峰;杨磊;孙思琪;赵灵燕;张红丽;
动物疫病监测数字化改革是提升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闭环管控能力,优化和升级动物疫病监测体系的重要手段。浙江省通过流程再造、制度重塑,构建全省动物疫病监测系统,设计开发任务下达、样品采集、样品接收、样品检测、结果上报、数据应用等6大业务模块,打通了疫病监测全环节业务流和数据流,通过与养殖、流通、屠宰、无害化处理等畜牧全产业链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实现了动物疫病无纸化采样监测,有效提升了监测数据采集质量,确保了监测工作源头可溯、过程可查、结果可用,为动物疫病防控政策制定提供了可靠数据支撑。
2024年04期 v.41;No.371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3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刘宇林;邓祝君;陈帆;王磊;赵曦;
自非洲猪瘟发生以来,我国生猪养殖业遭受严重打击。目前此病无有效治疗药物和预防疫苗,以生物安全理念为核心的无疫小区建设成为其最佳防控措施。湖北省石省市在政府有效引导、企业积极参与、防控机构严格监管下,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设取得了突破,疫病防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有效阻止了非洲猪瘟传入。本文介绍了石首市创建非洲猪瘟无疫小区的经验做法,以期为其他地方开展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设提供参考。
2024年04期 v.41;No.371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禚度鹏;
为提高畜牧兽医行政监管效能,高密市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发了高密市智慧畜牧业务支撑服务系统(简称智慧畜牧平台),将保处联动、检疫监督、畜禽粪污处理、车辆备案、屠宰管理等业务数据全部整合,实现了畜禽粪污处理可视化、监管智能化、台账电子化,动物检疫基础数据数字化、养殖档案电子化、产地检疫线上化、检疫出证无纸化、屠宰检疫追溯化,保处联动出险理赔数据、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数据互联互通等数字化监管模式。下一步将针对部分养殖人员不能熟练掌握使用手机端APP,系统部分业务板块存在设计缺陷等问题,通过针对性的开展培训、推进平台板块维护与开发等措施,确保信息化系统与业务工作同步,进一步发挥好系统平台的保障性作用。
2024年04期 v.41;No.371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9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隋金钰;李木子;曹旭敏;王晓茵;孙晓亮;赵思俊;宋翠平;
抗菌药物耐药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AMR)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细菌可通过基因突变、水平基因转移等方式获得耐药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而抗菌药的长期或不合理使用加速了ARGs的出现。ARGs在人-环境-动物间的循环传播,造成ARGs分布广泛,多重耐药菌株甚至泛耐药菌株不断出现,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驱动耐药菌和ARGs传播的因素是多方面、复杂的,因此AMR治理需要全方位考虑,而“同一健康”理念是国际公认的解决重大和复杂健康问题的一种策略方法。本文在讨论ARGs获得、传播机制及其主要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其在人-环境-动物间的循环传播过程,提出了在“同一健康”理念指导下的应对策略,以期为AMR治理提供参考。
2024年04期 v.41;No.371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3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平;徐全刚;陈峰;高璐;孙向东;王幼明;
为评估生猪屠宰企业非洲猪瘟检测能力,基于2019—2023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相关文献数据,利用Excel软件提取数据进行初步整理,采用Stata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利用森林图描述非洲猪瘟比对企业符合率和样品符合率及95%置信区间,分析生猪屠宰企业非洲猪瘟检测能力。结果显示:共有10篇文献符合筛选标准,涉及9个省份944个生猪屠宰企业;非洲猪瘟比对的企业符合率为68.9%(95%CI:65.8%~71.8%),样品符合率为90.1%(95%CI:89.3%~91.0%);2021年企业符合率和样品符合率与前两年相比有明显下降趋势,市州/区县级组织比对的企业符合率和样品符合率均低于省级。结果表明:生猪屠宰企业非洲猪瘟检测能力总体不高。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生猪屠宰企业落实非洲猪瘟自检和官方兽医驻场检疫“两项制度”的监管,督促企业加强实验室规范化建设,提升检测能力,以有效切断病毒逆向传播,保障生猪养殖业安全生产。
2024年04期 v.41;No.371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0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冯杰;聂洪波;曹乾大;朱坤华;敖元富;黎春秀;
数字PCR(dPCR)技术是最近发展起来的第三代PCR技术,其中微滴式数字PCR(ddPCR)技术具有敏感性高、耐受性强,准确性和重复性好,可实现不依赖标准曲线即可对样本目标核酸进行绝对定量的优点,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ddPCR技术凭借诸多优势,近年来在动物疫病病原检测领域得到了飞速发展,已被成功应用于病毒、细菌、寄生虫以及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病原的检测,尤其为低丰度病原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病原分型鉴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本文综述了dd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动物疫病诊断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以期为ddPCR技术在兽医实验室动物疫病诊断方面的推广提供参考。
2024年04期 v.41;No.371 58-6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4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亓爱杰;王丽静;仉弦;王春霞;刘东莲;张欣欣;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对养牛业具有重大经济影响,而快速准确检测对于早期发现牛BVDV感染以便迅速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至关重要。常见的BVDV检测方法包括病毒分离鉴定、血清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等。本文分别从病原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面,对多种BVDV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每种检测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提出了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不同需求选用不同的方法或综合应用多种检测技术的建议,以期为建立更加快速、实用和准确的BVDV检测方法及其应用提供参考。
2024年04期 v.41;No.371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2K] [下载次数:5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陈舒瑜;付环茹;李家玉;黄瑜;万春和;
尼帕病毒(Nipah virus,NiV)是一种高致死性的人兽共感染副黏病毒,能引发严重呼吸道疾病和尼帕病毒性脑炎,目前临床上无批准的用于人类感染的疫苗或治疗药物。NiV基因组共编码6种蛋白,其中G蛋白作为其受体蛋白以及重要的免疫原性蛋白,参与病毒入侵等过程,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性抗体。因此,G蛋白在NiV致病性研究以及疫苗和检测技术研发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本文对NiV G蛋白的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基于G蛋白的疫苗和检测技术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展望了G蛋白的应用研究方向,以期为阐明NiV的致病机制和疫苗研发提供重要参考。
2024年04期 v.41;No.371 71-7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景媚;王利莹;王国浩;杨倩;董宣;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间一种常见的信号传递机制,可影响细菌的生物学功能与毒力基因表达。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中,是一种对全球水产养殖业产生严重影响的弧菌。OpaR和AphA是副溶血弧菌QS系统中的两个核心调控子,其中OpaR主要在高细胞密度(high cell density,HCD)下,AphA主要在低细胞密度(low cell density,LCD)下发挥调控作用。调控子OpaR和AphA参与生物膜形成、运动能力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调控,在副溶血弧菌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处于不同菌体密度时,副溶血弧菌QS核心调控子OpaR和AphA及相关基因转录表达情况,及其对菌体生物学功能与毒力基因表达调控情况,同时进一步从分子层面解析了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机制,以期为防控副溶血弧菌病提供参考。
2024年04期 v.41;No.371 7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3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兰德松;顾贵波;孙世宇;杨洺扬;魏澍;
为建立灵敏且可绝对定量检测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SIV)的微滴式数字RT-PCR(ddRT-PCR)方法,以SIV M基因的保守序列为靶基因,设计并合成一套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了可对主要流行的H1N1、H1N2和H3N2亚型SIV绝对定量检测的通用型ddRT-PCR方法。随后,对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进行评价,并利用临床猪鼻咽拭子样品进行检测验证。结果显示:建立的ddRT-PCR方法检测限达到1.6 copies/μL,灵敏度极高;能特异性检出H1N1、H1N2和H3N2亚型SIV,与猪瘟病毒等其他常见猪病病原均无交叉反应;重复检测结果的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CV)分别为0.75%、3.17%,重复性良好;经临床样品检测验证,建立的ddRT-PCR和荧光RT-qPCR方法分别检出阳性样品72、66份,提示前者在检测低病毒拷贝样品时较荧光RT-qPCR更优。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SIV通用型ddRT-PCR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重复性均良好,且在检测低病毒含量临床样本时更具优势,可作为一种对SIV感染进行早期诊断和绝对定量检测的有效方法。
2024年04期 v.41;No.371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7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郭存杰;王蕾;毕振威;钱晶;张传美;谭业平;
为建立猫冠状病毒(feline coronavirus,FCoV)和猫细小病毒(feline parvovirus,FPV)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选取FCoV 3'UTR和FPV VP2基因保守区域,分别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和TaqMan MGB探针,并进行反应体系和条件优化,以及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探讨所建方法的可行性。结果显示:该方法可特异性检出FCoV和FPV,与猫疱疹病毒、猫杯状病毒、猫轮状病毒、支原体、衣原体、波氏杆菌、犬腺病毒和犬副流感病毒等病原核酸无交叉反应,对FCoV和FPV检测限均为1 copies/μL;FCoV和FPV阳性参考质粒组间和组内重复试验变异系数均小于3%;对35份临床样本进行检测,发现建立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阳性检出率比普通PCR方法高。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灵敏、特异和稳定等优点,可用于临床FCoV和FPV感染的早期鉴别诊断。
2024年04期 v.41;No.371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7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林铱婷;姬康;谭姗姗;晋怡;宋若琪;马瑞一;王颖;牛胜;赵宇军;田文霞;任建乐;
为制备A型塞内卡病毒(SVA) VP3蛋白多克隆抗体,采用同源重组技术将SVA VP3基因连接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SVA-VP3。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BL21(DE3),以1 mmol/L的IPTG进行诱导表达并纯化表达产物,随后将纯化的VP3重组蛋白皮下多点注射新西兰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利用间接ELIS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Western blot分别对抗体效价、反应性和特异性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重组VP3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36 kDa;制备的VP3蛋白多克隆抗体能与VP3重组蛋白和SVA发生特异性反应,其ELISA效价达1:10 000以上,Western blot和IFA效价达1:5 000。综上,本研究成功制备了SVA VP3多克隆抗体,其具有较高的效价和特异性,可为后续SVA致病机制及检测方法等研究奠定基础。
2024年04期 v.41;No.371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粲;张民秀;谢芝勋;李孟;罗思思;李丹;阮志华;谢丽基;谢志勤;
为通过昆虫细胞表达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M1和NA蛋白,并鉴定其免疫活性,利用PCR技术扩增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M1和NA基因,以pFastBacDual为转移载体构建重组转移载体pFastBacDual-M1和pFastBacDual-NA;将阳性重组转移载体分别转化至DH10Bac感受态细胞,得到重组杆粒rBacmid-M1和rBacmid-NA;将重组杆粒分别转染Sf9昆虫细胞,获得含M1和NA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rBV-M1和rBV-NA;运用IFA和Western-blot鉴定M1和NA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以NA蛋白为包被抗原,运用间接ELISA方法鉴定NA蛋白的反应活性。结果显示,IFA鉴定均出现特异性绿色荧光,Western-blot检测M1和NA蛋白大小分别约为28和52 ku,ELISA检测NA蛋白对抗H9N2阳性血清有很高的反应值。结果表明,M1和NA蛋白可在昆虫细胞中特异性表达且具有反应原性。本试验为进一步研发H9N2亚型禽流感诊断技术和疫苗奠定了基础。
2024年04期 v.41;No.371 10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5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木子;方汉卿;宋翠平;孙晓亮;张柏铭;曹旭敏;王淑婷;赵芮敏;孙瑞;赵思俊;隋金钰;
为探究碳纳米管(CNT)对鸡免疫禽流感-新城疫二联灭活苗免疫应答的影响,将制备的CNT-二联灭活苗混合物免疫鸡,利用血凝抑制试验对鸡免疫后产生的抗体进行持续检测,并对平均抗体效价及抗体阳性率进行统计学分析。抗体效价结果显示:免疫后7 d,高剂量CNT组鸡新城疫、禽流感抗体效价均高于对照组;免疫后14~130 d,高剂量组鸡抗体效价均稳定在8.00 Log2以上;免疫后7~31 d,中、低剂量CNT组鸡平均抗体效价逐渐升高,但与对照组鸡差异不显著;免疫后42~130 d,中、低剂量组鸡平均抗体效价呈下降趋势,但对照组鸡下降更为明显。抗体阳性率结果显示,中剂量对照组鸡新城疫、禽流感抗体阳性率分别在免疫42、70 d后开始下降,而CNT组鸡抗体阳性率仍为100%;至监测后期(90~130 d),低剂量CNT组鸡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说明:CNT作为免疫增强剂,在增快免疫应答,维持抗体效价水平,降低免疫原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效果。本研究为动物免疫增强剂研发和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2024年04期 v.41;No.371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6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