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 2018—2022年全球牛结节性皮肤病流行状况

    薛银;吴贇竑;裘丞军;孙冰冰;陈洁;赵灵燕;张传亮;

    牛结节性皮肤病(LSD)是由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SDV)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亚急性传染病,2019年传入我国。为了解全球LSD疫情流行形势,根据世界动物卫生(WOAH)全球动物卫生信息系统(WAHIS)及有关文献资料,分析了近5年全球LSD流行状况。2018—2022年全球共有64个国家/地区累计报告发生75 555起LSD疫情,其中亚洲占45.31%(29/64),非洲占53.12%(34/64),共有35 52 637头动物被感染;亚洲报告发生LSD疫情的国家/地区数量整体呈上升态势,疫情流行强度呈加剧之势,尤其是我国周边国家;非洲LSD疫情趋于稳定,每年的疫情报告数量较为均衡,整体呈下降趋势;欧洲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仅俄罗斯报告发生零星散发疫情。鉴于周边国家疫情严重,以及LSD的传播与畜产品贸易流通、动物迁徙、媒介生物、免疫屏障等因素息息相关,我国应从监测预警、虫媒消杀、流通控制和疫苗免疫等方面进一步加强LSD防控,防止该病对我国养牛业造成重大损害。

    2024年05期 v.41;No.372 1-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3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2022年湘南地区活禽市场禽流感病毒检测与分析

    郭永祥;邓国强;张朝阳;蒋文明;黄建龙;刘华雷;

    为了解湘南地区活禽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禽流感病毒(AIV)污染状况,2022年在湘南地区5个活禽批发市场和8个农贸市场采集禽咽肛拭子958份,采用鸡胚病毒分离、血凝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和RT-PCR等方法进行AIV检测及分型。结果显示:在13个采样点均检测到低致病性AIV(LPAIV),总阳性率为34.0%;共检测到H2、H3、H4、H6和H9等5种亚型LPAIV,以H6(11.7%)和H9(16.4%)亚型阳性率较高;鸡咽肛拭子样品阳性率为29.9%,以H9亚型LPAIV居多,水禽咽肛拭子样品阳性率为40.8%,以H6亚型LPAIV居多;在6份水禽拭子中检测到H3、H6、H9亚型LPAIV混合感染情况。结果表明:湘南地区活禽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LPAIV污染面较广,污染程度较为严重,以H6和H9亚型污染为主。建议活禽市场严格落实农业农村部“1110”制度;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持续进行禽流感监测,尤其是针对H6和H9亚型禽流感,强化宣传和引导,增强从业人员责任意识;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直接接触活禽类,提高自我防护水平。

    2024年05期 v.41;No.372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2021—2023年云南省麻栗坡县口蹄疫血清学监测及分析

    周曦;元正菊;李玉凤;苗海生;谢家卫;张科方;信爱国;

    为了解云南省中越边境麻栗坡县家畜口蹄疫(FMD)免疫情况,2021—2023年采集麻栗坡县猪、牛、羊血清样品4 846份,分别采用口蹄疫病毒(FMDV)O型/A型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及非结构蛋白3ABC阻断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抗体检测。结果显示:麻栗坡县猪、牛和羊O型FMD免疫合格率为74.08%,牛和羊A型FMD免疫合格率为73.95%;不同畜种间O型FMD免疫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牛、羊的A型FMD免疫合格率无显著差异(P> 0.05);不同年份间,O型/A型FMD免疫合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饲养规模间,规模场O型FMD免疫合格率显著高于散养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牛规模场A型FMD免疫合格率明显高于散养户(P <0.05)。FMDV非结构蛋白抗体结果显示:猪、牛、羊感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0%、16.29%、16.99%,牛和羊的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果表明:麻栗坡县猪、牛、羊FMD整体免疫合格,但存在不同程度的FMDV感染。建议持续加强FMD疫苗免疫和免疫效果评估,强化血清学和病原学监测,及时掌握FMDV畜间感染情况,防控边境地区FMD流行,降低向内地散播风险。

    2024年05期 v.41;No.372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6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一起输入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情的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吴雪军;张传亮;刘俐君;李盛琼;

    自2023年6月4日开始,四川省金堂县某生猪代养场引进的仔猪陆续出现异常死亡情况。为确定病因,分析来源,评估传播风险,赴现场开展了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该猪场于2023年5月20—30日分4批共引进仔猪2 200头,截至7月14日,共有222头仔猪发病,124头死亡,袭击率为10.09%,病死率为55.86%。经现场临床诊断、病死猪病理剖检、实验室检测及干预治疗效果印证,综合判定病因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经追踪调查,该发病猪场无生猪调出,与该猪场有流行病学关联的其他猪场未出现类似发病情况,因此判定疫情扩散风险较低。溯源调查发现发病仔猪的来源种猪场曾发生过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情,现场调查发现该发病猪场生产管理规范,且周边养殖场未出现猪只异常死亡情况,因此综合判定疫情由引进带毒仔猪引起。本起疫情警示,养殖场在引种前应先确认种源场的疾病流行情况,同时加强引种检疫,尽可能避免输入性疫情发生。

    2024年05期 v.41;No.372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甘肃省发现2例猪泡型棘球蚴病病例

    李永光;张晓菊;赵丽荣;万思懿;王明涛;

    泡型棘球病(echinococcosis multilocularis)由多房棘球蚴(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寄生于野生啮齿类等动物的肝脏引起,绵羊、牦牛、猪等家畜感染病例较为少见,人可被感染。2023年屠宰检疫时,在甘肃省临洮县一散养户圈养的28头猪中,发现2例猪泡型棘球蚴病病例。患猪生前体重明显小于其他同龄猪;虫体寄生于患猪腰椎两侧腹壁,临床表现多个囊泡;囊液前期为淡黄色,后期为黑红色。怀疑患猪因食入犬排出的多房棘球绦虫虫卵而感染。本病例的发现及确诊对甘肃省猪泡型棘球蚴病的防控具有预警和指导作用。

    2024年05期 v.41;No.372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9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东省某规模化兔场GI.1a型兔出血症病毒的分子特性分析

    张金叶;林仲寅;李世恒;鞠燕;赵巧雅;

    2023年10月,山东省某规模化兔场(存栏2 000只母兔)免疫过兔出血症(RHD)疫苗的经产母兔出现精神不振、体温升高、猝死等情况。为查明发病原因,采集4只病死兔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病原核酸检测,并对检出的1份阳性样品(命名为S1001)进行了兔出血症病毒(RHDV)分型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未分离到细菌,4份病料均为RHDV阳性;经测序S1001属于RHDV GI.1a基因型,其p16、p23、p29、VP10基因均属于GI.1a分支;与疫苗株(NJ株)相比,VP60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5.9%,p16、p23、p29、VP10等蛋白分别存在9、18、11、2处氨基酸变化。蛋白结构预测结果显示,S1001 VP60蛋白的N端片层结构区变化明显,与参考株结构相似性为93%,TM-score为0.59(越接近于1,结构越相似)。结果说明:该兔场存在RHDV感染,感染的RHDV与疫苗株相比存在较多分子差异,蛋白构象变化有可能导致VP60蛋白抗原性发生变化。建议持续加强RHDV的遗传变异监测,及时掌握病毒变异情况,以期为新型疫苗研发奠定基础。

    2024年05期 v.41;No.372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7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兽医管理

  • 安徽省牛羊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现状调研

    陈曦;何长生;周迎春;刘华;王军;伍唯;朱良强;

    为全面了解安徽省牛羊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现状,通过实地走访和书面调研相结合方式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调研。调研发现:安徽省牛羊布鲁氏菌病流行率总体较低(0.22%),但各年份的个体阳性率有差异;在种畜场、商品代饲养场、散养户以及屠宰场、交易市场等场点均检出阳性样品;有3个地级市未建设市级兽医实验室,9个县级实验室没有正式运行,实验室现有人员平均配备数量只达到了实际需要的60%左右;全省各级兽医实验室工作经费普遍不足,缺少稳定来源;人间布鲁氏菌病病例数量和地域范围整体呈上升和扩大趋势,病例以养殖相关从业人员为主。总体来看,安徽省牛羊布鲁氏菌污染面较广,兽医实验室监测能力不足,对高危职业人群的布鲁氏菌病防护宣传不到位。因此,在全省牛羊饲养业稳定发展的形势下,应持续加强牛羊布鲁氏菌病监测和对高危职业人群的防护宣传,重视兽医实验室经费投入和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以确保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稳定提升重点地区重点环节的监测能力。

    2024年05期 v.41;No.372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智能猫屋的城市流浪猫管理初探

    刘健;孙清;白艺兰;郑华;任亮亮;赵征宇;孙志成;吴秀娟;鞠龚讷;桂亚萍;杨显超;卢军;盛文伟;王建;

    目前城市流浪猫数量逐渐增多,其引起的环境污染、公共卫生安全等一系列问题逐渐受到关注。智能猫屋通过手机APP操作,主要实现了流浪猫的云投喂和云监测。本文重点阐述了智能猫屋的研制现状和应用前景,并对基于智能猫屋的城市流浪猫管理进行了展望,提出以智能猫屋为平台,城市流浪猫管理为目标,整合猫脸识别、口服免疫、口服避孕、数量统计、智能捕获和智能消毒等功能,构建城市流浪猫智慧管理系统的建议。

    2024年05期 v.41;No.372 39-4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4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关于动物及动物产品“应检未检”案件的几点思考

    张雪松;侯璐;许颖;胥小辰;朱茜;

    “应检未检”行为是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工作中最为常见的违法行为之一。为完善动物检疫相关法律制度,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对这种违法行为的相关法条进行了修改。然而,在综合执法实践中,不少同行在处理此类案件时仍存在一些迷惑。为此,本文梳理了两个违法案例,并以此为基础,介绍了有关的法律依据、检疫监督执法主体、补检等相关规定,然后结合国家有关规定提出了一些见解和工作建议,以期为同行执法提供参考。

    2024年05期 v.41;No.372 43-4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提升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思考

    林祚贵;朱靖雄;刘秉珲;郭晓建;廖惠珍;王荣;徐磊;

    为提升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学习积极性和就业竞争力,结合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些做法及现状,从改善实验实训教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竞赛制度建设,提高学生实习与就业思想认知等方面,提出了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增加实践公开课和技能竞赛,实行“一课双师”教学,划分独立的比赛训练场地,提高实习规范操作与就业思想认知等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借鉴。

    2024年05期 v.41;No.372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专论综述

  • 实验室非洲猪瘟病毒感染途径与感染剂量研究现状

    戈胜强;于家荣;初薛霏;韩秀琚;李瑞红;谢昊飞;屈海龙;赵永刚;任炜杰;齐传翔;包静月;李金明;魏荣;王志亮;

    非洲猪瘟病毒(ASFV)可以通过直接、间接接触感染的猪只传播,感染途径多样,致病机制复杂。在ASFV研究特别是疫苗研究中,ASFV的感染途径和感染剂量尚无国际标准,这不利于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为此对国内外的ASFV感染途径和剂量研究进行了综述。研究中主要的感染途径包括口腔感染、鼻腔感染、口鼻同时感染、模拟同居感染、肌肉注射感染,其中口鼻接种是研究常用的感染途径。但由于口鼻接种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目前大部分研究特别是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研究以肌肉注射方式为主,其只需极少剂量就可以发生感染。在ASFV感染研究中,研究者设置了不同的攻毒剂量来评价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选择出合适剂量更好地模拟临床感染,从而获得真实、合理的试验数据,得出可靠的试验结论。

    2024年05期 v.41;No.372 5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牛结节性皮肤病血清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任炜杰;邹艳丽;刘春菊;刘珊;赵永刚;李金明;王志亮;

    目前,牛结节性皮肤病对我国养牛业形成较大威胁。血清学方法是便捷、敏感、经济的牛结节性皮肤病检测方法,对于疫病及时发现与疫苗免疫效果评估至关重要。本文着重介绍了牛结节性皮肤病各类常用血清学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病毒中和试验(VNT)作为该病的抗体检测金标准,试验周期长,操作要求严格,在基层实验室无法使用,较适用于可疑病例确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操作简单,反应时间短,适用于大批量样品检测,但蛋白抗原免疫机制研究不足,方法不够成熟;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T)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稍低,难以用于临床检测;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IPMA)可以检测一定规模的样品,但其结果需要单孔镜检,不如ELISA结果一目了然;免疫印迹试验(WB)可以鉴别副痘病毒,但操作繁琐,难以用于大批量检测。目前看,ELISA在牛结节性皮肤病临床血清学检测应用上有着绝对优势。今后需要加强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基础研究,摸清各蛋白的免疫机制,筛选出有效、敏感的抗原,以建立适于基层大规模抗体检测的方法。

    2024年05期 v.41;No.372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鸡源沙门菌及其耐药性流行现状与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张思宇;赵格;刘俊辉;宋时萍;王娟;王琳;王君玮;曲志娜;

    鸡源沙门菌及其耐药性对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均具有严重威胁。通过对鸡肉供应链各环节沙门菌的流行和耐药现状以及相关风险评估研究进行综述发现:在肉鸡供应全链条中,屠宰和零售环节的沙门菌分离率显著高于养殖环节;沙门菌耐药性严重,耐药谱广,多重耐药率最高达100%;不同区域和环节的沙门菌流行率、耐药性及耐药谱有差异;鸡源沙门菌的流行风险主要与初始污染水平和交叉污染有关,屠宰过程中杀菌方法、厨房烹饪过程中的温度等也会对其产生影响。目前针对国内肉鸡源沙门菌耐药性相关风险评估的研究较少。今后需要加大从农场到餐桌全链条鸡源沙门菌的监测和风险评估研究力度,基于“同一健康”理念加强对鸡源沙门菌流行及耐药风险干预措施的评估研究。

    2024年05期 v.41;No.372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4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禽源大肠埃希菌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研究进展

    郭皖露;宋时萍;高玉斌;韩先杰;胡方圆;刘耀蓬;顾鹏坤;刘燕鑫;郎雨辰;曲志娜;刘俊辉;王琳;王君玮;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家禽养殖中常用的抗菌药物之一。近年来,氟喹诺酮类药物在禽养殖业中的广泛过度使用导致大肠埃希菌耐药菌株出现,且该细菌对此类药物的耐药性愈发严重,耐药谱不断扩大;耐药机制越来越复杂,主要通过染色体介导、外排系统介导、膜通透性降低和质粒介导4种作用机制;耐药检测技术得到不断发展,目前已有药物敏感试验以及基因芯片、PCR、荧光原位杂交、全基因组测序、宏基因组测序等多种检测方法。针对当前日趋严峻的大肠埃希菌耐药形势,需要大力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开发中药、喹诺酮类杂化物等新型药物;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指导合理用药;采取“减抗替抗”等综合防控措施,积极应对细菌耐药性问题。本文以4种常见的氟喹诺酮类代表药物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萘啶酸为例,综述了该类药物在禽源大肠埃希菌中的耐药进展状况,及其耐药作用机制、检测方法及防控措施研究进展,以期为保障食品动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依据。

    2024年05期 v.41;No.372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8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美国西尼罗病毒的风险监测及管理

    耿庆华;裴程程;林森;王永刚;李成镛;贾赟;王群;姜焱;

    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WNV)是重要的虫媒病毒之一。美国自1999年首次在纽约市发现WNV以来,在WNV感染风险监测和管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建立的以蚊子、鸟类为基础的环境监测系统,不仅起到了对WNV感染早期预警的关键作用,同时还为下一步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了依据;采取的虫媒综合管理和分阶段风险响应管理等措施,成功控制了WNV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为减轻其对公共卫生的影响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介绍了美国WNV流行情况、风险监测方法及风险管理措施,以期对我国WNV感染等虫媒传播人兽共患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早期预警、口岸风险分析以及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2024年05期 v.41;No.372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技术支撑

  • 布鲁氏菌荧光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

    杨若松;马增彬;龚雅云;蔡云虹;南文龙;李知新;

    本研究以量子点荧光微球为标记物,制备免疫层析试纸条,用于快速检测牛血清布鲁氏菌抗体。采用布鲁氏菌脂多糖(LPS)和兔抗重组链球菌蛋白G多克隆抗体分别作为检测线和质控线喷涂硝酸纤维素膜,以荧光微球标记的重组链球菌蛋白G喷涂玻璃纤维素膜作为量子点结合垫,经组装、切割制备免疫层析试纸条。使用布鲁氏菌病阳性血清国家标准品测定所建立方法的灵敏度和稳定性,使用牛鼻气管炎阳性血清等常见牛病血清及牛布鲁氏菌病阴性血清国家标准品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使用建立的方法与间接ELISA(iELISA)同步检测100份临床血清样品,比较两者的符合率。结果显示:量子点荧光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最低检出限为0.3 IU/mL,常温保存18个月其检测灵敏度不变;与牛鼻气管炎、牛流行性腹泻、牛结节性皮肤病等临床疫病的血清抗体无交叉反应;与iELISA方法的阳性符合率为94.2%,阴性符合率为100%,总符合率为97.0%。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布鲁氏菌荧光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敏感、特异、稳定,操作时不需要借助仪器,适用于临床快速检测和初筛,可为我国布鲁氏菌病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2024年05期 v.41;No.372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3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不同抗原的犬布鲁氏菌病免疫层析胶体金抗体试纸条的制备和比较

    郭晓涵;焉鑫;邵卫星;殷德辉;闫昊;南文龙;樊晓旭;孙世雄;张培培;孙翔翔;刘蒙达;张皓博;孙淑芳;孙明军;

    为建立针对犬布鲁氏菌病的免疫层析胶体金快速检测方法,利用从犬种布鲁氏菌菌株提纯的膜蛋白和可溶性蛋白,原核表达纯化的外膜蛋白Omp31和BP26以及基于B细胞抗原肽的融合蛋白F14,分别制备了试纸条,然后采用犬布鲁氏菌病阳性和阴性血清,分别对上述试纸条进行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结果显示:Omp31抗原的敏感性最高,其次是F14和BP26,而全菌膜蛋白和全菌可溶性蛋白的敏感性较差;特异性上,使用由5种抗原制备的胶体金试纸条检测30份犬布鲁氏菌病阴性血清,结果均为阴性;5种试纸条与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大肠杆菌(H7)、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军团菌阳性血清均不发生交叉反应。另外,由F14和BP26制备的试纸条可识别羊布鲁氏菌病阳性血清,而由Omp31、全菌膜蛋白和全菌可溶性蛋白制备的试纸条均不能识别牛、羊布鲁氏菌病阳性血清。综上所述,Omp31、F14和BP26可作为制备犬布鲁氏菌病免疫层析胶体金检测卡的备选抗原。本研究为粗糙型布鲁氏菌引起的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撑。

    2024年05期 v.41;No.372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羊种布鲁氏菌Tat系统底物蛋白ErfK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研究

    吴瑶;焉鑫;孙明军;屈海龙;郭晓涵;闫昊;张培培;孙世雄;李嘉琪;孙翔翔;刘蒙达;张皓博;南文龙;邵卫星;王方昆;樊晓旭;孙淑芳;

    为分析羊种布鲁氏菌双精氨酸转运系统(twin-arginine translocation system,Tat system)毒力相关底物蛋白L,D-转肽酶ErfK诱导宿主产生的免疫应答情况,首先对布鲁氏菌M28毒株ErfK基因序列(WP_002963714.1)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参考序列设计引物,构建表达载体pET-30a(+)-ErfK,经IPTG诱导表达、亲和层析和镍柱纯化获得目的蛋白;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对重组ErfK(rErfK)蛋白进行抗原性鉴定;将rErfK蛋白免疫小鼠,分别在免疫后15、30和45 d收集血清和脾脏,检测蛋白免疫后小鼠的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情况。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显示,ErfK蛋白无跨膜结构,为亲水性蛋白,有多个T细胞和B细胞抗原表位;SDS-PAGE和Western blot均可获得25 kDa的蛋白条带,重组蛋白可与布鲁氏菌阳性血清发生反应,证明rErfK有良好的抗原性;小鼠免疫试验结果显示,rErfK组小鼠脾脏CD8+T细胞含量相比PBS组显著上升(P <0.05),且脾脏Th1型细胞因子IL-2、TNF-α、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4转录水平均显著上升(P <0.05),此外,rErfK免疫也能极显著诱导小鼠血清中总IgG和特异性IgG的产生(P <0.01)。上述结果表明,经大肠杆菌表达的布鲁氏菌rErfK蛋白可诱导小鼠产生良好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本研究为基于ErfK蛋白的布鲁氏菌病诊断试剂和亚单位疫苗研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2024年05期 v.41;No.372 9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3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重组毒株GX-C4CG6致病性探究

    王东东;李春梅;罗小飞;叶敏慧;田小艳;欧阳海平;潘永飞;何晓明;

    为评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重组毒株GX-C4CG6对小猪的致病性,选择PRRSV抗原、抗体均为阴性的小猪进行攻毒试验,然后通过攻毒后猪只体温变化及死亡情况、临床症状评分、血清抗体变化、攻毒后平均日增重、解剖后肺脏眼观及显微病理变化、血清/肺脏病毒拷贝数等指标,对该毒株致病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GX-C4CG6毒株攻毒组有4头猪出现发烧,平均体温在攻毒后第12、13天大于40℃,最高体温达40.4℃,未出现死亡;被攻毒猪仅表现轻微减料,未表现出明显的呼吸障碍;攻毒后7 d,攻毒组猪只抗体开始转阳,至攻毒后14 d,攻毒组猪只ELISA抗体S/P平均值达最高;攻毒组在攻毒后第1周和对照组平均日增重差异不显著,至第2周差异显著(P <0.05),攻毒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被攻毒猪出现肺脏间质性肺炎,血清和肺脏病毒拷贝数浓度较高,分别达9.2×10~5和1.6×10~7 copies/mL。结果表明,PRRSV GX-C4CG6毒株对小猪表现温和致病性。本研究为PRRSV重组毒株流行的控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2024年05期 v.41;No.372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