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晟斌;刘雨萌;韦欣捷;刘爱玲;蒲敬伟;刘瀚泽;徐全刚;王幼明;
为了解当前我国牛羊屠宰场生产情况及生物安全水平,对河北等14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89家牛羊屠宰场点开展问卷及现场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牛羊屠宰场集中建设在北方地区,多数场为牛羊混合屠宰,建场平均花费4 420万元,运行平均花费554万元/年;2022年,单个场点平均宰牛10 422头,平均产能利用率仅30.3%;平均宰羊138 679只,平均产能利用率仅57.3%;屠宰场生物安全水平尚可,87%的场会定期消毒,但屠宰员工生物安全意识有待加强,防护服等5种主要防护设施存在重复利用现象。建议政府进一步合理配置牛羊屠宰资源,提高屠宰产能利用率;同时,屠宰场应加强屠宰员工卫生宣传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保障人员及食品安全。本调查结果为牛羊屠宰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撑。
2025年01期 v.42;No.380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8 ] - 刘瀚泽;曾邦权;杨宏琳;李金存;徐全刚;王幼明;张毅;沈朝建;
为评估云南省肉牛疫病发生和传播风险,使用价值链分析方法,调查了云南省肉牛养殖、交易、调运、屠宰等环节总体情况,分析了相关主体的疫病传播风险行为。结果显示:云南省肉牛养殖规模化水平较低;交易环节肉牛交易数量大、范围广,交易市场存在生物安全水平低,经纪人流动大,动物来源和去向复杂等情况;调运环节中基于经纪人的长距离跨区域调运数量大、频次高、继续饲养比例高;屠宰环节存在产能过剩等问题。各环节肉牛流通高度依赖经纪人,但经纪人存在到访场户多、入场不消毒和车辆不洗消等多种高风险行为。结果表明:经纪人是可能导致疫病发生并沿肉牛价值链快速传播扩散的主要风险主体,交易市场是疫病发生的高风险场所。建议强化全链条肉牛免疫接种,落实经纪人和车辆备案制度,规范交易市场车辆和环境洗消,强化从业人员疫病防控意识,提高全链条疫病防控和追溯能力。
2025年01期 v.42;No.380 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0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郭红佳;普朝华;邵勇;范博屹;
为了解云南省新平县猪牛羊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防控成效,2019—2023年采集新平县1 241个养殖场户的9 735份猪牛羊血清样品开展了布鲁氏菌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家畜平均个体阳性率为0.05%,平均群体阳性率为0.24%;2019—2023年的家畜个体阳性率分别为0、0.07%、0、0.20%、0.05%,群体阳性率分别为0、0.85%、0、0.83%、0.15%,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猪、牛、羊的个体阳性率分别为0.05%、0.12%、0,有统计学差异(P<0.05),群体阳性率分别为0.38%、0.41%、0,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个阳性区域的个体阳性率分别为0.36%、0.36%、0.48%,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说明:新平县家畜布病流行水平较低,但尚未彻底根除,部分区域呈零星点状散发态势,需继续加大猪群、牛群和养殖量较大区域的布病防控力度,持续开展血清学监测,严格落实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和跨区域调运监管制度,警惕外来性输入病例。
2025年01期 v.42;No.380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郑孟加;陈峰;李玉杰;孙培培;张娜;曹振山;刘砚涵;孙圣福;陈静;王幼明;兰邹然;
羊产气荚膜梭菌病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传染病,发病突然、病程急促、死亡率高,对养羊业危害极大。2023年9月26日,山东省东营市某养殖场育肥羊发生大量无症状急性死亡情况,死后羊只出现腹胀现象。调查发现,此次疫情发病羊94只,全部死亡,袭击率为4.68%(94/2 010),病死率为100%(94/94)。综合现场调查、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测结果和药物治疗效果,推断该场羊急性死亡的原因是过快增加饲料中精料比例,加之气温降低、饲养人员更换,羊群自身免疫力下降,导致产气荚膜梭菌大量增殖,引发产气荚膜梭菌病,疫情扩散风险较小。通过降低饲料中精料比例、实施药物治疗、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等,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该起疫情提示,日常应加强场内人员饲养管理及生物安全知识培训,规范日常工作程序及要求。
2025年01期 v.42;No.380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李法凯;刘存;韩小龙;兰邹然;陈伟;邵新宇;郭晓敏;王贵升;刘砚涵;孙圣福;
为了解山东省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es,PCV)流行情况,对采自山东省16个地市的191份样品进行猪圆环病毒2型(PCV2)和猪圆环病毒3型(PCV3)检测,并对阳性样品进行ORF2基因测序及遗传演化分析。结果显示:PCV2的个体阳性率和场群阳性率分别为19.90%(38/191)和68.75%(22/32),PCV3分别为13.09%(25/191)和62.50%(20/32),PCV3和PCV2混合个体阳性率为5.24%(10/191);有11个地市检出PCV2,10个地市检出PCV3;从不同环节来看,养殖环节的PCV2、PCV3个体阳性率分别为16.25%、8.75%,屠宰环节分别为38.71%、35.48%,屠宰环节的PCV2、PCV3个体阳性率及混合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养殖场(P<0.05);遗传演化分析显示,PCV2属PCV2d基因亚型,PCV3属PCV3c基因亚型。结果说明:山东省猪群中存在PCV2和PCV3的共同流行且分布广泛,屠宰环节的感染情况较养殖环节严重;PCV2流行毒株与我国当前流行毒株优势基因型相符。建议持续开展PCV监测工作,追踪PCV变异情况,重点加强屠宰场的消毒灭源工作,防控PCV传播。
2025年01期 v.42;No.380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王正义;张毅;张辉;李奉芹;刘珈均;刘瑞瑛;阳爱国;王强;蔡冬冬;沈朝建;
为了解四川省绵阳市规模种猪场猪病毒性腹泻(PVD)病原流行情况,探寻场间传播的主要风险因素,按发现疫病的抽样策略,基于风险的采样方式,对绵阳市9个区县所有母猪存栏> 100头的58个规模种猪场采集肛拭子样品1 160份,利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进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轮状病毒(PoRV)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核酸检测,计算场群真实流行率;以问卷调查形式收集PVD病原场间传播风险因素,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绵阳市规模化种猪场PVD场群真实流行率为18.87%,感染场群主要分布于平原或丘陵地区,感染病原主要为PEDV和PoRV,未检出TGEV,存在隐性带毒及混合感染情况;风险因素中,“饲料来源为自配”(OR=5.208,95%CI:1.047~25.895)、“司机协助场内人员共同上下货”(OR=6.504,95%CI:1.037~40.781)、“未要求对不进入场区的近场车辆彻底洗消”(OR=6.818,95%CI:1.225-37.948)3个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绵阳市规模种猪场PVD场群流行率较低,以PoRV和PEDV感染为主;“饲料来源为自配”“司机协助场内人员共同上货卸货”“未要求对不进入场区的近场车辆彻底洗消” 3个因素是规模种猪场PVD病原场间传播的潜在风险因素。因此,规模种猪场应尽量减少自配饲料的使用,并加强对近场司机及车辆的生物安全管理,预防发生PVD。
2025年01期 v.42;No.380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王琳;赵格;律娜;高玉斌;王娟;刘娜;黄秀梅;赵建梅;陆明哲;刘俊辉;曲志娜;王君玮;
为了解自然状态下“动物-环境-人”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其耐药性,2022—2023年采集中央山岛动物、环境、人源样品共75份,应用宏基因组测序分析技术,分析3类样品的微生物菌群组成及其耐药基因分布情况。结果显示:环境和动物源样品中微生物菌群物种数量较多,人源样品中菌群物种数量最少;环境源样品中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均匀度均高于动物和人源样品。环境源样品(空气、水体、土壤和滩涂)中的菌群组成较相似,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优势菌;动物和人源样品中的菌群组成较相似,以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各类样品的优势菌在冬夏两季占比不同。聚类分析发现,土壤和滩涂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最为相近,与水体、空气样品微生物群落结构较为相近,而与动物和人源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较远。空气样品中微生物菌群耐药基因数量最多,多样性和均匀度最高;动物和人源样品的耐药基因多样性和均匀度高于水体、土壤和滩涂等环境样品。聚类分析发现,人源、动物源和空气样品间微生物菌群耐药基因距离较近,它们与水体和土壤样品距离较远。结果表明:中央山岛“动物-环境-人”微生物菌群物种丰富,不同界面组成不同,耐药基因种类和丰度各异。本研究从“动物-环境-人”的角度明晰了自然状态下中央山岛微生物菌群组成及其耐药现状,为后期深入探究细菌耐药发生,研究野鸟携带耐药菌溯源遗传演化和传播生态学机制提供了宝贵的背景信息。
2025年01期 v.42;No.380 3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4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陈爽;刘江伟;吴文鹏;吉鸿武;付鹏;
2023年7月,北京市农业执法机关收到一份兽药检测不合格报告,显示在本市某兽药经营企业抽样的1批次进口兽用疫苗产品,安全性检验不符合规定。经立案调查,当事人经营劣兽药的违法事实存在。执法机关结合案件情节,对当事人作出了不予行政处罚的决定。本文介绍了案件的来源、调查经过和处理意见,分析了案件特点和争议,并对进口兽用疫苗质量把控、企业权益保障和处罚裁量设定进行了思考,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兽药执法工作提供参考。
2025年01期 v.42;No.380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朱秀海;温建成;徐金鹿;
2024年5月,某市A区农业农村委员会接到群众举报,称某宠物用品经营店涉嫌无兽药经营许可证经营无兽药批准文号兽药的违法行为。经立案调查,认定该经营场所违法事实存在,根据《兽药管理条例》《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规定,依法作出“没收违法经营的无批准文号的商品,没收违法所得10 650元,罚款107 100元”的行政处罚决定。本文对该案的案件定性、主体适格、违法事实认定、处罚程序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案情,对假兽药的没收和销毁,案件移送条件以及《兽药管理条例》的修订完善等展开进一步思考,以期为完善兽药监管机制,严格依法行政提供思路借鉴。
2025年01期 v.42;No.380 49-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李永志;万吉国;周燕歌;
2023年5月,依据问题线索,山东省A市农业农村局查处了一起动物园违法处理病死动物案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有关规定,对当事人处以6 500元罚款的行政处罚。该案件的查处,规范了动物园对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行为,更好地保障了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安全。本文对案件来源、调查取证等进行了梳理,对案件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动物园要落实疫病防控制度、规范处理病死动物,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加大法律宣传、强化监管执法等对策建议,以期为同类案件的查处提供参考,并督促动物园依法依规无害化处置病死动物。
2025年01期 v.42;No.380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蔡成杰;孟鸽;封莹杰;单玉平;王莹;尚佳静;王阳;王宏艳;于晓慧;蒋文明;刘华雷;范春艳;李阳;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是一种基于特征蛋白(如微生物核糖体)指纹的高丰度和稳定表达的快速鉴定技术,作为一种病原微生物检测鉴别的新兴方法,具有简单、快速、低成本、高通量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检测、遗传分型、耐药性检测、食品微生物检测中,但其在动物疫病检测领域仍处于发展阶段。本文主要对MALDI-TOF MS的原理及其在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和寄生虫性动物疫病检测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MALDI-TOF MS技术在该领域的深入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01期 v.42;No.380 5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王莹;吴建宁;王阳;蔡成杰;封莹洁;孟鸽;刘华雷;蔡玉梅;李阳;
微流控芯片技术是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发展而来的,它利用独特的芯片结构,可以精确控制和处理微小液滴和生物样品,整合多种反应,从而实现对动物疫病的高通量、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诊断。本综述介绍了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种类、原理及结构特点,重点阐述了动物细菌病和病毒病高通量检测中的应用案例,并探讨了其应用前景,旨在为动物疫病病原的快速、高通量检测研究提供基础,推动微流控芯片技术在动物疫病诊断中的应用,以增强对动物疫病防控的技术支撑。
2025年01期 v.42;No.380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罗伏兵;梅力;王培;赵荣茂;郑雪莹;郑博君;殷雨晴;刘海莹;李佳;吴惠明;马志军;程汝佳;张硕;李志军;
禽支原体对家禽养殖业危害巨大,严重影响鸡只的生长发育和产蛋率。禽支原体感染的准确诊断必须借助实验室检测技术。目前常用的禽支原体实验室检测技术包括病原体分离鉴定、分子生物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三大类,每种方法均存在一定的适应性和局限性。病原体分离鉴定是禽支原体感染确诊的传统和标准方法,但其试验过程相对复杂,仅在需要区分支原体种类或者其他特定需求时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中的定量PCR(qPCR)是禽支原体实验室检测的主要方法,但其在支原体种类鉴别上仍存在难点;而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和恒温隔绝式PCR (iiPCR)方法,操作简单且不需要精密的仪器设备,适用于禽支原体的临床快速筛查。血清学技术中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血凝抑制(HI)试验是常用的实验室抗体检测手段,其操作相对简便、检测快速,适用于群体感染水平监测,但均无法区分野毒感染和疫苗免疫。因此,在临床上往往采用多种检测技术相结合对禽支原体进行检测。本文对近年来常见的禽支原体实验室检测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禽支原体感染的诊断和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2025年01期 v.42;No.380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刘庆伦;孟继彬;张淑芹;刘冰;蒋福涛;孙百栋;刘守广;
羊口疮是一种由羊口疮病毒(ORFV)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疫病,给养羊业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而及时准确检测病原体有利于减少因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现已建立了多种ORFV检测方法,其中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准确、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大幅提升ORFV检测能力,在防控羊口疮病发生和流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常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叠氮溴化丙啶结合PCR (PMA-PCR)以及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检测OFRV方面各有优势,但也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实际应用时要结合各自的条件和需求以及检测目的因地制宜地选择。随着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一些新技术如数字液滴PCR (ddPCR)和第三代测序(TGS)等也将被探索用于ORFV检测研究。本文对ORFV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原快速检测方法的研制和检测标准制定提供借鉴。
2025年01期 v.42;No.380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耿庆华;李成镛;万超;王永刚;孙芳芳;肇慧君;杨爱馥;徐淑菲;蒲静;
全球观赏鱼贸易始于20世纪30年代左右,并从2000年开始呈现稳步增长趋势,目前每年的贸易额已达上百亿美元,交易数量达数百万尾,共有130多个国家参与了观赏鱼贸易。然而频繁的观赏鱼贸易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比如水生动物疫病的传播与流行,外来物种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以及过度捕捞造成的海洋生态环境威胁等。由于缺乏有效的观赏鱼贸易品种、原产地等信息监控系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有效的风险分析和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障碍。本文详细阐述了全球观赏鱼贸易现状,讨论了全球观赏鱼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带来的生物安全风险和环境影响,介绍了目前一些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有效做法,旨在为我国观赏鱼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制定观赏鱼贸易有效管理决策提供借鉴。
2025年01期 v.42;No.380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李超;潘俊慧;王素春;隋金钰;魏世萌;祁倩;吴发兴;李博文;王楷宬;
为制备赤羽病病毒(Akabane virus,AKAV)核酸诊断试剂中的阳性对照品,本研究首先合成AKAV S全基因,然后构建重组慢病毒穿梭载体pLenti-GIII-CMV-CBH-GFP-2A-Puro-AKAV,并将测序鉴定成功的重组慢病毒穿梭载体与包装载体共转染293T细胞;收获纯化的细胞培养液上清,进行核酸质粒残留检测;将上清感染293T细胞,观察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表达情况,并采用RT-PCR和荧光定量RT-PCR试验检测上清中是否存在AKAVS基因片段,最终通过数字RT-PCR方法进行绝对定值。结果显示:纯化的细胞培养液上清中无核酸质粒残留,在培养72 h的293T细胞中可观察到绿色荧光;采用RT-PCR和荧光定量RT-PCR试验均可扩增出AKAVS基因目的片段;采用数字RT-PCR方法,将制备的假病毒溶液拷贝数浓度定值为3.36×103 copies/μL。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含AKAVS全基因片段的假病毒,可作为AKAV核酸检测的阳性对照品,为后续研发AKAV核酸诊断试剂盒奠定了基础。
2025年01期 v.42;No.380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5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孙瑶;韩伟;赵辉;杨小蓉;常昊天;付秀花;吴珊珊;王贵华;
为获得猪圆环病毒2型(PCV2)候选疫苗株,对疑似PCV2感染猪的淋巴结、脾脏等组织病料进行检测,对阳性病料进行PCV2分离纯化、鉴定、全基因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并制成PCV2灭活疫苗,进行小鼠免疫原性分析。结果显示:从PCV2阳性病料中成功分离得到1株PCV2毒株,病毒含量不低于10~(6.0)FAID_(50)/mL,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可见绿色荧光;该毒株基因全长约1 767 bp,全基因核酸序列与PCV2参考序列ON012565.1、KU960933.1同源性最高为99.9%,与PCV3参考序列PP566974.1同源性最低为45.9%,与多数PCV2参考毒株序列同源性在92%以上,经进化树分析属于PCV2d基因亚型;用该分离毒株制成灭活疫苗免疫小鼠后,测得特异性抗体,且效价较高。结果说明,该分离株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作为PCV2疫苗研发的候选毒株。
2025年01期 v.42;No.380 10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4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董路;杜润;何依蓉;相德才;赵珍;曾邦权;杨丽珠;林尊诚;段博芳;
2023年12月,云南省腾冲市某地鹅场雏鹅突然发病死亡,怀疑为鹅细小病毒(GPV)感染。为确定致病原,通过荧光定量PCR对临床病料样品进行了GPV核酸检测,并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对阳性样品全基因组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样品中检出GPV阳性核酸,将阳性样品命名为YN-2024;经测序,YN-2024基因组全长5 049 bp,与GPV强毒株Virulent B和疫苗株SYG61v相比,有4段14 bp的基因缺失;进化树分析显示,YN-2024与鹅源分离株SQ0412、DY16、RC16、BD、DX的亲缘关系较近,与强毒株和鸭源细小病毒分离株的遗传关系较远。结果说明:该鹅场存在GPV弱毒株流行,流行毒株存在部分基因缺失,这可能会对病毒毒力和致病性产生影响。
2025年01期 v.42;No.380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李晔;
为了解沈阳市猫细小病毒(FPV)的遗传进化情况,探究FPV免疫失败的原因,收集2022年该地区FPV感染猫肛拭子,采用PCR扩增FPV VP2基因,对VP2基因测序并进行同源性比对、主要编码氨基酸位点分析与遗传进化树绘制。结果显示:获得了7个FPV VP2基因片段,全长均为1 755 bp,与50株参考毒株VP2基因同源性为98.8%-99.9%;与标准株和疫苗株相比,6个获得基因编码的VP2蛋白第91位点发生了改变,其中2个获得基因编码的VP2蛋白第295位点发生了改变;遗传进化树显示,FPV VP2基因分为3个基因群,7个获得基因中有6个位于G1群、1个位于G3群,与国内近年来流行毒株亲缘关系近,但与疫苗株和标准株均不在同一个基因群(G2群)。结果说明:沈阳市流行的FPV逐渐进化形成了不同于疫苗株和标准株的基因群,因此有必要加强FPV感染的流行病学监测,研发针对性更强的疫苗。
2025年01期 v.42;No.380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1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林为民;周彬;史文军;刘强;黄新;
为了解弗莱维赫乳肉兼用牛×荷斯坦奶牛杂交代乳肉兼用牛(以下简称“弗荷牛”)与荷斯坦奶牛(以下简称“荷牛”)在相同环境及饲养管理条件下,抗病力相关细胞因子之间的差异,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白介素、补体、干扰素、免疫球蛋白、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等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弗荷牛血液中的白介素质量浓度高于荷牛,表现出更强的免疫应答能力和抗病力;弗荷牛MHC质量浓度显著高于荷牛,表明弗荷牛在抗病性方面优于荷牛。结果说明,弗荷牛较荷牛表现出更强的抗病力。
2025年01期 v.42;No.380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