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 我国人畜间弓形虫感染状况及流行特征

    刘平;刘俐君;唐斌;孙向东;赵达卓;徐全刚;刘晓雷;王圆圆;刘明远;王幼明;

    弓形虫病是一种由刚地弓形虫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构成潜在威胁。为了解我国人畜间弓形虫感染状况及分布特征,检索整理已发表的中英文文献,对相关感染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人间弓形虫感染率为0.72%~23.41%。猪群感染率为29.4%,远高于鸡(13.4%)、牛(10.1%)和绵羊(8.5%)等畜禽,也高于犬猫伴侣动物的感染率(11.0%~20.0%)。除猪群外,畜间弓形虫感染率随年份呈降低趋势;西南地区感染率最高,其次是中部和西北地区,东北地区最低。结果表明:弓形虫病在我国人群、畜禽及伴侣动物中普遍存在,并呈现一定的空间和群间分布特征,其流行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今后应加强畜间弓形虫病监测,以保障人类食品安全和生命健康,保障畜牧业稳定快速发展。

    2025年03期 v.42;No.382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9 ]
  • 我国部分地区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流行特征与耐药性

    张桂君;陈佳文;柳妍玲;付来宇;李祥迪;王洁;吕金东;李彦;赵永达;杨胜男;郭莉莉;

    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是当前严重威胁养猪业发展的重要细菌性病原之一。为了解近年来HPS的流行特征及耐药情况,分析了2018—2023年从我国12个省份养殖场病死猪中分离的91株HPS的地域和血清型分布特征及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耐药性。结果显示:HPS分离株在12个省份均被检出,血清5型(21.98%)和4型(17.58%)为优势流行血清型,不可分型菌株占比较大(19.78%)。所有菌株对磺胺类药物表现出高度耐药,对多黏菌素B和头孢噻肟较敏感;菌株多重耐药率高达94.51%,不同血清型及地区HPS分离株的耐药性具有差异性。HPS分离株携带7种耐药基因tetB、bla_(TEM)、bla_(ROB)-1、sul1、sul2、ermB和mefA,其中tetB检出率最高。此外,80.22%的HPS菌株能够形成生物被膜。结果表明,HPS分离株在我国部分地区具有流行性,血清型丰富多样,耐药种类较广泛,具有较强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本研究揭示了我国部分地区HPS的流行特征和耐药性,为该病原感染的防控提供了依据和数据支持。

    2025年03期 v.42;No.382 7-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5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2024年山东省某市牛羊布鲁氏菌病横断面调查

    刘玉华;吴树康;周陈陈;姜伟;李通;王进;郑孟加;陈峰;党安坤;兰邹然;

    为了解山东省某市牛羊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流行情况,2024年1—6月,采用普查的方式对该市牛羊进行布鲁氏菌抗体检测。结果显示:羊布病的个体流行率和场群流行率分别为0.52%和1.34%,牛布病分别为0.03%和0.83%,羊布病的个体流行率和场群流行率均显著高于牛布病(P <0.05);散养户、规模场的布病个体表观流行率分别为0.50%、0,场群表观流行率分别为1.30%、0,所有布病阳性个体均分布在散养户中;阳性场群复检流行率显著高于全市初检流行率(P <0.05)。结果表明:该市牛羊布病处于稳定控制状态,但羊群及散养户的布病发生风险较高。建议加强对羊群及散养户的布病监测净化,同时强化阳性场群的消杀管理工作。

    2025年03期 v.42;No.382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四川省甘孜州牦牛4种腹泻病原调查及病毒宏基因组学检测

    李劲;肖晨冬;吴建平;杨怀珍;计慧姝;罗勇;扎西泽仁;奉奇;蓝岚;潘瑶;

    为调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孜州”)引起犊牦牛腹泻的主要病原及病毒组成,采集216份腹泻犊牦牛粪便样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冠状病毒(BCoV)、贾第虫和隐孢子虫进行了检测,并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对腹泻牦牛粪便样品进行了病毒测序分析。结果显示:216份腹泻牦牛粪便样品的个体病原阳性率为52.78%,其中BVDV、BCoV、贾第虫和隐孢子虫个体病原阳性率分别为23.61%、6.02%、17.59%、15.74%,不同采样区县检出的病原种类不同;混合感染率为15.79%,其中双重、三重感染率分别为10.53%、5.26%;在粪便样品中检出15种病毒,其中与牦牛腹泻相关的病毒有BVDV、BCoV、牛疱疹病毒4型、牛嵴病毒、牛轮状病毒、牛星状病毒。结果说明:BVDV、BCoV、贾第虫和隐孢子虫是导致甘孜州牦牛腹泻的重要病原,且存在混合感染情况。此外,牛疱疹病毒4型、牛轮状病毒、牛星状病毒和牛嵴病毒也流行于甘孜州腹泻牦牛群中。建议持续对牦牛腹泻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2025年03期 v.42;No.382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某活禽批发市场通过外售禽类和转运笼具扩散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定量风险评估

    姚玲;陈斌;周立新;岳建国;李敏;张毅;梁璐琪;周潇潇;叶斌;阳爱国;

    为评估2023年我国西部地区某活禽批发市场通过外售禽类和转运笼具扩散H9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风险,并寻找风险因素进行针对性防控,用定量风险评估的方法,绘制可能造成病原扩散的风险路径,通过@Risk软件对相关参数进行模拟运算,运用敏感性分析发现影响模型结果的参数。结果显示:2023年该市场售出1批家禽扩散H9亚型AIV的概率为1.38×10~(-4)(95%CI:0.77×10~(-4)~2.12×10~(-4));通过转运笼具调运活禽扩散H9亚型AIV的概率为3.00×10~(-3)(95%CI:0.74×10~(-3)~7.20×10~(-3));敏感性分析发现,该活禽批发市场通过外售禽类扩散H9亚型AIV的风险主要取决于场内销售摊位鸡的平均批次流行率,通过转运笼具扩散H9亚型AIV的风险主要取决于每次调入活禽时笼具置换出场的比例。据此提出加强市场有效洗消、减少笼具流通、完善外调管理等建议,以期为防控H9亚型AIV从活禽批发市场扩散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42;No.382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禽流感病毒通过活禽调运传入浙江省某活禽批发市场的定量风险评估

    吴雪军;常晓静;郑思思;周彩琴;张传亮;

    为评估禽流感病毒(AIV)通过活禽调运传入浙江省某活禽批发市场的风险,根据该活禽批发市场的调运数据和AIV监测数据,采用情景树分析法绘制了传入风险评估路径图,通过@Risk软件进行模拟计算,对AIV的传入风险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通过省外调运1只活禽传入AIV的概率为5.33×10~(-4)(95%CI:2.60×10~(-4)~9.90×10~(-4)),平均调入1批次活禽传入AIV的概率为0.448(95%CI:0.247~0.649);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引进1只来自感染场的活鸭对传入风险影响最大。建议从源头做好活禽调运监管,创建规范化动物检查站,加强交易市场管理,对消费者加强宣传教育等降低AIV传入风险。

    2025年03期 v.42;No.382 34-3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兽医管理

  • 我国官方兽医队伍建设现状与思考

    刘凡;孟伟;骆双庆;陈慧娟;包世俊;郑海学;

    官方兽医是我国畜牧兽医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强化我国官方兽医队伍建设,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走访等方式,汇总了我国官方兽医队伍在法律框架、人员构成及管理要求等方面的建设现状,总结了严格资质管理、加强证件管理、提升队伍素质、加强警示教育、严格队伍管理、提升职业形象等方面的相关经验做法。同时也发现了人员力量弱化、资金保障不足、技术手段落后、规范履职意识不强等问题,从而提出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培训实效、加强技术支撑、深化作风建设、提升职业保障等建议,以期为新时期官方兽医队伍高效建设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42;No.382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8 ]
  • 2020—2024年广东省兽医系统实验室检测能力比对

    钟文霞;叶健;许秀琼;胡辛凯;吴立炀;王福广;孙柏林;卢受昇;

    为了解广东省兽医系统实验室检测能力和监测预警水平,2020—2024年对市县两级兽医系统实验室组织开展了检测能力比对工作,检测项目涉及非洲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布鲁氏菌病、鸡白痢等病种,兼顾qPCR/RT-qPCR、ELISA、HA-HI、RBT、SAT、PAT等检测方法。结果显示:2020—2024年广东省市级兽医系统实验室样品正确率为97.14%~100%,不同检测方法、不同比对项目正确率分别为96.67%~99.43%、96.00%~100%;县级兽医系统实验室样品正确率为93.33%~97.95%,不同检测方法、不同比对项目正确率分别为94.29%~98.57%、94.29%~99.81%,其中涉及ELISA、HA-HI、SAT比对项目的正确率相对偏低。结果表明:广东省各级兽医系统实验室检测能力总体较高,其中市级实验室优于县级,而县级实验室检测能力发挥不稳定,在实验室正确率、定量检测能力方面相对薄弱。建议县级兽医系统实验室以比对工作为契机,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改进,切实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

    2025年03期 v.42;No.382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专论综述

  •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罗娟;林远贵;艾青;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给养猪业造成较大损失。建立准确快速、高效安全的PRRS检测方法,对于其防控具有重要意义。PRRS的常规病原学检测方法耗时长,需要专业的仪器设备和人员,多用于科学研究。免疫学检测方法中常用的ELISA方法检测成本低,适用于大批量样品检测,但不适用于早期感染检测。分子生物学方法中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荧光定量RT-PCR、数字PCR(dPCR)等,检测速度快,灵敏度和特异性高,被广泛应用于PRRS实验室检测,但无法在基层推广;而等温扩增技术无需复杂设备和繁琐的反应程序,检测时间短,灵敏度更高,适用于PRRS临床快检。不同检测方法的结合使用以及新试剂、新兴技术的兴起,极大促进了PRRS检测技术的发展。本文从常规病原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等方面,对PRRS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每种方法的检测优势和局限性,以期为建立更加快速、便捷、准确的PRRS检测方法及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42;No.382 5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免疫层析技术在布鲁氏菌病检测中的研究现状

    陈明泽;焉鑫;孙明军;邵卫星;田莉莉;张皓博;樊晓旭;杜秋明;梁晚枫;孙淑芳;南文龙;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病,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造成重大影响,快速准确诊断是防控该病的关键。免疫层析技术(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ICA)是一种将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以及色谱原理相结合的快速检测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检测快速、结果直观等优点,适用于布病的临场检测。研发ICA技术时,常选用脂多糖(LPS)、全菌蛋白、外膜蛋白这3类布鲁氏菌抗原。LPS是布鲁氏菌抗体检测技术开发时最常用的抗原,全菌蛋白能够提高检测灵敏度,而外膜蛋白特异性好,可与其他细菌进行有效区分。ICA检测结果易受制备工艺、储存条件、使用方法等条件影响与限制,目前多用于布病初筛,病例确诊时可联合使用ELISA、荧光偏振试验(FPA)等方法。本文从抗体和病原检测两方面综述了该技术在布病检测中的应用,分析了技术特点以及抗原抗体的选择,展望了其与新技术、新型仪器融合发展的趋势,以期为我国布病防控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为其他动物疫病的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42;No.382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小鼠模型在布鲁氏菌感染研究中的应用

    焉鑫;李继文;孙明军;孙翔翔;刘蒙达;张皓博;李嘉琪;靳继惠;黄孟锟;邵卫星;南文龙;樊晓旭;孙淑芳;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我国当前重点防控的人兽共患病。布鲁氏菌毒力和致病机制研究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布病的基础,而小鼠模型的应用极大促进了上述研究进程。感染途径、感染剂量、小鼠品系、年龄等均是布鲁氏菌小鼠感染模型建立的影响因素,其中腹腔注射感染途径是小鼠模型测试布鲁氏菌毒力的首选。布鲁氏菌在小鼠模型中的感染分为感染早期、急性感染期、慢性稳定期和慢性衰退期4个阶段,不同感染阶段小鼠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学免疫学特征均有所差异。另外,在小鼠中很少发生布鲁氏菌水平和垂直传播。根据布鲁氏菌在小鼠感染和免疫方面的研究成果,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陆生动物诊断试验与疫苗手册》明确规定了布病疫苗生产环节在小鼠模型上的残留毒力测试和免疫原性测试质量标准。本文总结了布鲁氏菌在小鼠模型中的感染模式、感染影响因素、水平传播特征、临床症状和病理学免疫学特征以及布病疫苗生产标准要求等,以期为布鲁氏菌的分子致病机制、疫苗等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2025年03期 v.42;No.382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非洲猪瘟基因Ⅰ/Ⅱ型重组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戈胜强;吕艳;左媛媛;于家荣;殷磊;韩秀琚;王筱真;刘珊;郑辉;王晓华;李金明;魏荣;王志亮;

    非洲猪瘟病毒(ASFV)重组事件在临床中并不是偶然现象,它是造成ASFV遗传多样性的原因之一,但是以基因Ⅰ型和基因Ⅱ型为母本病毒,发生“嵌合式重组”尚属首次发现。目前,对于中国、越南和俄罗斯报道的重组毒均已开展过攻毒试验,证实重组毒致病力较强且同居感染能力较强。同时中国和越南实验室均对重组毒进行了在研/在售疫苗的攻毒保护评价,证实基因Ⅱ型弱毒疫苗不能抵御重组毒攻击,这对ASFV重组病毒疫苗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总结已发表的ASFV重组毒动物实验数据,进一步分析该病毒感染特点,总结该病毒疫苗研究进展,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和防控措施制定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42;No.382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细菌菌影制备及其作为疫苗佐剂和药物递送载体的研究进展

    王翠芳;岳巧灵;刘文强;

    细菌菌影(bacterial ghosts,BGs)是一种没有变形的空细菌包膜,缺乏细胞质内容物,但其保持了与活菌相同的膜蛋白成分、天然结构、细胞表面抗原等特性,可以装载DNA、蛋白质和药物,因此在疫苗佐剂、递送载体系统中具有许多优势,包括有效的抗原传递、增强的免疫原性、固有的佐剂特性以及安全性和可扩展性。BGs可通过基因工程和化学方法制备,基因工程方法仅限于革兰阴性菌,还需要继续提高裂解效率和稳定性,化学方法制备简单、快速,可扩展到革兰阳性菌,但需要选择合适的化学试剂,准确控制制备条件,注意操作安全。目前已有将BGs作为DNA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等新型疫苗佐剂的相关研究,以及将其用于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和抗菌药物载体的研究,并证实BGs具有作为疫苗佐剂和药物递送载体的发展潜力,但在实际应用中也暴露出其在免疫原性、递送效率和安全性方面的一些问题,未来需要从技术优化、个性化疫苗设计、拓展应用领域3个方面开展相关技术研究。本文通过综述BGs制备技术及其作为疫苗佐剂和药物递送载体的研究进展,以期为BGs相关研究和生产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42;No.382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技术支撑

  • 非洲猪瘟病毒基因Ⅰ型和Ⅱ型多基因靶标核酸质谱鉴别检测方法的建立

    高志强;赖平安;白子龙;汪琳;郭悠然;蒲静;任彤;史喜菊;赵相鹏;郭惠民;

    为研制一种快速多位点鉴别非洲猪瘟病毒(ASFV)基因Ⅰ型和Ⅱ型的核酸检测方法,对ASFV基因Ⅰ型和Ⅱ型B646L(VP72)、EP402R (CD2v)以及MGF11 0-9L基因序列进行多重比对,针对其中7个位点分别设计扩增引物延伸引物,组合使用微量多重PCR、单碱基延伸以及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建立了一种可同步检测ASFV 7个位点的核酸飞行质谱检测方法,并对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进行了评价,并与荧光PCR进行了临床样品检测比对。结果显示:建立的方法可基于多个靶位同步鉴别检测ASFV基因Ⅰ型、Ⅱ型,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4.77 copies/μL和15.66 copies/μL,与其他常见猪病病原核酸无交叉反应,且重复性良好;对52份临床样品检测,检出率与荧光PCR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其中检出7份基因Ⅱ型阳性,1份基因Ⅰ型和Ⅱ型重组病毒阳性。本研究为ASFV的快速检测及同步基因分型鉴定提供了一种新的高通量替代方法。

    2025年03期 v.42;No.382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4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猪圆环病毒3型阻断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侯佳璐;任静;王亚文;袁晨;马天天;杨柳;李清艳;宋勤叶;

    为建立猪圆环病毒3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3,PCV3)阻断ELISA抗体检测方法,应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PCV3衣壳(capsid,Cap)蛋白,制备了2株Cap蛋白单克隆抗体(1D8和3B5),测定了单克隆抗体的解离常数(dissociation constant,KD);选择亲和力高的1D8用辣根过氧化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标记,然后基于Cap蛋白和HRP标记的单克隆抗体1D8建立了PCV3阻断ELISA抗体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当血清阻断率(present inhibition,PI)≥29.3%时,判定PCV3抗体阳性;当血清PI <23.4%时,判定PCV3抗体阴性;当23.4%≤PI <29.3%时,判为可疑。建立的方法与猪圆环病毒2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等病原抗血清无交叉反应;检测敏感性为1:160,批内和批间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87%~6.64%和1.03%~9.33%,与Western-blot检测的符合率为95.5%。用建立的阻断ELISA方法检测2021—2024年间从河北省部分猪场采集的205份血清,发现PCV3抗体阳性率为28.8%(59/205),其中仔猪、育肥猪、母猪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0.0%、32.8%和19.5%。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PCV3阻断ELISA抗体检测方法可用于PCV3感染的血清学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具有极大的开发应用潜力。

    2025年03期 v.42;No.382 9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0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7种布鲁氏菌ELISA检测试剂盒的性能比较

    杨康;段进刚;杨夷平;古丽巴哈尔·卡德尔;张婉琪;李斌;杨帆;马春江;

    为评价不同布鲁氏菌ELISA检测试剂盒的性能,以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试管凝集试验(SAT)方法作为参照,分别用7种商品化布鲁氏菌ELISA试剂盒(A—G)检测背景清楚的60份羊血清,通过分析试验结果,比较试剂盒的敏感性、特异性、一致性、批内重复性等性能。结果显示:7种试剂盒的敏感性均较高,其中试剂盒C最低(93.3%);6种试剂盒的特异性均为100%,仅试剂盒G为83.3%;试剂盒符合率(一致性)整体较高,仅试剂盒G为91.7%;7种试剂盒的批内变异系数均在10%以内。此外,进口试剂盒A的检测成本最高(每份样品14.6元),检测时间最长(130 min),而国产试剂盒B的检测成本最低(每份样品9.4元),且检测时间最短(45 min)。结果表明,7种ELISA试剂盒都具有较好的检测性能,其特异性、敏感性和一致性均较高,但检测成本、时间有一定差异,在实际应用时可选用性能好、检测时效高的试剂盒。本研究为布鲁氏菌ELISA检测试剂盒的选择应用提供了参考。

    2025年03期 v.42;No.382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FAdV-1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孟鸽;李阳;封莹洁;蔡成杰;王阳;王莹;尚佳静;罗娟;刘冠慧;于晓慧;蒋文明;刘华雷;张永英;侯力丹;

    禽腺病毒血清型1型(fowl adenovirus serotype 1,FAdV-1)已成为近年来影响我国养禽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病原之一。本研究针对FAdV-1 Hexon基因保守区域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通过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试验等进行评估,构建了FAdV-1荧光定量PCR (qPCR)检测方法。利用该方法和常规PCR对130份临床家禽咽/肛双拭子样品进行检测,计算两种方法的符合率。结果显示:该方法对FAdV-1质粒标准品的最低检测限为4.3×10~2 copies/μL,其灵敏度是常规PCR的100倍,与A群轮状病毒、H9亚型禽流感病毒、H10亚型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以及FAdV-Ⅰ其他血清型均无交叉反应;批内变异系数(CV)为0.3 8%~0.90%,批间CV为0.75%~1.15%,具有较好的重复性;该方法和常规PCR方法对130份临床家禽咽/肛双拭子的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6.15%。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FAdV-1 qPCR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和重复性好,可用于FAdV-1感染的临床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2025年03期 v.42;No.382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肉鸡屠宰及零售环节沙门氏菌污染的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比较

    张思宇;刘俊辉;王娟;王琳;刘娜;张喜悦;宋时萍;赵建梅;黄秀梅;高玉斌;曲志娜;王君玮;赵格;黄保续;

    为确定检测鸡肉中沙门氏菌污染率和污染量的最优方法,采集棉拭子和胴体/产品洗液样品,分别采用棉拭子培养法、胴体/产品洗液培养法、胴体/产品洗液最大可能数法(MPN)以及胴体/产品洗液MPN法联合荧光PCR法(qPCR-MPN法)对沙门氏菌检出率进行比较,并利用胴体/产品洗液MPN法和qPCR-MPN法对沙门氏菌污染量进行比较。定性检测结果显示:q PCR-MPN法对沙门氏菌的检出率最高(84%),其次是胴体/产品洗液MPN法(80%)、胴体/产品洗液培养法(60%)和棉拭子培养法(28%),不同方法间的检出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以胴体/产品洗液培养法为标准,qPCR-MPN法和胴体/产品洗液MPN法的敏感性均为100%,一致性均> 80%,但胴体/产品洗液MPN法的特异性较高。定量检测结果显示:qPCR-MPN法检测出的沙门氏菌污染量高于胴体/产品洗液MPN法。结果说明:在同时需要定性和定量数据时,可选择胴体/产品洗液MPN法;qPCR-MPN法与胴体/产品洗液MPN法一致性好,且检出的沙门氏菌污染量更高,在定量检测时可选择,但应注意假阳性风险。

    2025年03期 v.42;No.382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鸭IFN-α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建立及其抗新型鸭呼肠孤病毒活性研究

    孔雨心;柳美玲;于鲁娜;鹿益豪;张兆鹏;傅绩;李宁;

    为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鸭干扰素α(inteferon-α,IFN-α),并研究其对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NDRV)的抗病毒活性,针对鸭IFN-α序列构建重组质粒PFastBac-DuIFN-α,转化DH10Bac细胞后提取重组杆粒B acmid-DuIFN-α,然后将其转染Sf9昆虫细胞并收集上清,盲传3代后收集病变细胞,经超声纯化获得重组鸭IFN-α蛋白。Western blot鉴定结果显示,鸭IFN-α在细胞质中表达,大小约为23 kDa。经测定,重组鸭IFN-α蛋白效价为2.14×10~5U/mL,以其处理鸭胚成纤维细胞(DEF)后,可极显著刺激蛋白激酶R(protein kinase R,PKR)、抗黏病毒蛋白(myxovirus resistant,Mx)和寡腺苷酸合成酶(oligadenylate syntase,OAS)编码基因的表达(P<0.01)。进一步将鸭IFN-α蛋白接种5日龄樱桃谷鸭(2.14×10~3 U/mL,0.2mL/只),2 d后再进行NDRV攻毒试验(1 000 TCID_(50)/0.1 mL,0.2 mL/只),同时设置阴性对照组和仅NDRV攻毒组。组织病理学检测显示,仅肌注NDRV的攻毒组雏鸭脾出现大量淋巴细胞崩解坏死,数量减少;而先肌注鸭IFN-α蛋白后攻毒NDRV的试验组雏鸭病变较轻,仅有少量淋巴细胞坏死。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发现,试验组雏鸭的排毒量极显著低于攻毒组(P<0.01),且其肝和脾中NDRV载量也极显著低于攻毒组(P<0.01),同时试验组Mx和OAS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结果表明,本研究通过昆虫杆状病毒系统成功表达出了重组鸭IFN-α蛋白,其具有较好的抗NDRV活性。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鸭IFN-α对NDRV感染等鸭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机制提供了技术支持。

    2025年03期 v.42;No.382 119-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亚洲璃眼蜱defensin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罗亭祥;队森·木拉力别克;杨德鹏;余权威;妥小丽;高胜红;马祯;杨森;呼尔查;胡政香;

    为克隆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的防御素基因(defensin),并分析defensin蛋白分子结构,通过提取亚洲璃眼蜱总RNA,构建cDNA文库,然后利用PCR技术成功鉴定并克隆了defensin基因,其开放阅读框大小为330 bp。序列同源性比对发现,该基因与NCBI公布的抗菌肽(XP_065292496)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3.27%。随后,对defensin蛋白进行了理化性质测定、信号肽剪切位点预测、二硫键预测以及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分析,并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defensin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1.9 kDa,理论等电点为6.33,为亲水性蛋白,其N端含有一段长度为19个氨基酸的信号肽;该蛋白的成熟形式主要由α-螺旋结构组成,具有保守的由6个半胱氨酸残基形成的3对分子内二硫键,这种结构与抗菌肽的抗菌活性有关;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亚洲璃眼蜱defensin基因与革蜱属和璃眼蜱属的抗菌肽基因聚为一支,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本研究成功克隆了亚洲璃眼蜱defensin基因,明确了其编码蛋白的分子结构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2025年03期 v.42;No.382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下载本期数据

2025年05月25日 星期日